先看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认为,端午为的是纪念屈原只是传闻。他只是要借机抒发感情:楚江那样宽阔空渺,却不能洗去直臣屈原的冤屈!诗歌用反衬的手法,强调屈原的冤屈是何等深沉!为屈原这样的受冤屈之臣鸣冤,司马迁是一个先行者,他先为李陵鸣冤,后来在《报少任卿书》里列举的一系列在厄难中发奋著书的人中,文王、屈原、孙膑、韩非等皆是受冤屈的人,这实际上也有为他们鸣冤叫屈的意思。司马迁自己是受冤屈者,固然会这样做;一些并没有受冤屈的人,也会这样做,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多得很,文秀也是一个,文秀只是个“诗僧”。为受冤屈的人伸张正义,是一个正直的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吧。
再来看唐明皇李隆基的《端午》:“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蘖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端午节临近仲夏,天气清和,白天也变得长了。盐和酸梅已放进鼎里调好羹肴的味,曲蘖(代指酒)也倒入酒杯里传下去让大家饮——应该是在大宴群臣。古人的事迹还留传着,大家也在谈论,因年深日久,他们的故事也越积越长。窗外的槿已经叶茂花艳了,水边也传来芦苇的清香。希望亿兆黎民都健康长寿,也希望各位爱卿共同护卫国家的吉昌;忠贞的精神不变不替,让子孙后代得到美好的名声。在这里,李隆基借端午宴请群臣的机会,以古人的事迹做引子,来勉励群臣、寄希望于群臣。“事古人留迹”,是什么古事、古人,没有写明,应该就是指屈原。作为国君,谁不想朝中多一些忠臣呢。
再来看唐代卢肇的《竞渡》:“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在石溪这地方久住了,就想着端午节。这一天,我在馆驿的楼前看竞渡的龙舟发机向前。鼙鼓擂打响声如隐隐雷鸣,带兽头的龙舟激起如雪的微微水花。龙舟使劲冲击时人们齐声喝彩,飞跃在浪头之上时往前飞翔的鸟飞儿看起来也像是后退。有人说某一条“龙”会争得第一,另一些人还硬是不信,结果真是那一条“龙”夺得锦标而归。这首诗,写的是赛龙舟的情景,场面热烈,气势勇猛,生动细致,有声有色,竞渡健儿的形象凸显在读者眼前。这里的竞渡与纪念屈原有关么,没有写,但不要紧,写出这种习俗,就是其意义了。
再来看宋代苏轼的《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身上微微出汗了,汗水透过碧色的薄绸。明天是端午节了,妇女们在晴日的河川里洗浴,河川里漂流着香味、漂浮着腻脂。彩色的丝线轻轻缠在红润的玉臂上,小小的符箓斜挂在绿云的鬓角,用以祛邪驱鬼、保佑平安。借此机会,也祝佳人健康长寿,情感意挚,千年不变。上阕写的是端午佳节前一天的准备工作,喜庆繁忙,一片芬芳。下阙写端午的习俗。最后一句,有人说“佳人”指的屈原,也有人说是他的爱妾王朝云。这首写端午的词,没有纪念屈原的内容,但,祈求幸福吉祥,也就够了。词中写到的一些习俗,是流传下来了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湖南邵阳一带在端午节那天,做母亲的要把菖蒲茎、大蒜、生姜等切成的薄片,连同几个算盘珠穿起来,挂在的小孩子脖子上,可惜现今式微了。
再来看宋代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龙舟竞渡为的是纪念屈原,使人深深地悲悼屈原千载的冤屈。忠魂一去,又岂能招回啊。国家灭亡了,性命也失去了,别无所有,只留下《离骚》辉映人间。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为官清廉,仕途坎坷,屡遭不幸,但并没有向当时腐朽的蔡京集团屈服,以苏门弟子自负自慰,即使遭受打击也不后悔。这是一首与别人唱和的诗,他没有写竞渡的情景,而重在议论和抒情。最后两句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夫子自道”:我没有高官厚禄,只留下一些熠熠生辉的诗文,这就够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