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韦元旦《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云:“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蘋。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腊月又称“春待月”,这是一幅帝都长安腊月迎春图。欧阳修《渔家傲·十二月鼓子词》咏每个月风物,其中腊月词道:“腊月年光如激浪,冻云欲折寒根向。谢女雪诗真绝唱,无比况,长堤柳絮飞来往。便好开尊夸酒量,酒阑莫遣笙歌放。此去青春都一饷,休怅望,瑶林即日堪寻访。”腊月年光如激浪,腊月风情俱在其中,堪称千古佳句。
腊月天地寒肃,朔风劲吹,让古代文人墨客情丝涌动。
唐代李中《腊中作》曰:“冬至虽云远,浑疑朔漠中。劲风吹大野,密雪翳高空。泉冻如顽石,人藏类蛰虫。豪家应不觉,兽炭满炉红。”呼啸的北风,鹅毛般的大雪,泉水冻成了石头,穷人像虫子般躲进茅屋里进入冬眠,只有富贵人家烤着炭火,享受着温馨滋美的生活。这算是古人腊月愤世篇。唐代姚合《咏雪》云:“愁云残腊下阳台,混却乾坤六出开。与月交光呈瑞色,共花争艳傍寒梅。飞随郢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回。其那知音不相见,剡溪乘兴为君来。”这是一幅腊月大雪图。岑参《冬夕》道:“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大风夹杂着霜雪肆虐在天地之间,温泉火井旁边也了无生气,河海中的龙蛇也冻得不得伸展,连四季常青的松柏都褪去了绿色,显得消瘦了许多。边塞的腊月简直滴水成冰。
腊月梅花绽放,凌霜傲雪的铁骨,疏影横斜的劲枝,吐露暗香的花蕊,令古人心向往之。
唐代张谓《早梅》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白梅如雪似玉,不知是美还是雅。唐代李九龄《寒梅词》道:“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真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宋代程大昌《好事近》道:“腊月做生朝,只有南枝梅玉。此外后生桃李,未舒英吐馥。后园别自出神奇,现双松双竹。报道前堂琴瑟,俱长生厚福。”词中松竹梅岁寒三友献瑞,真是好事临近了。宋代洪适《生查子》道:“腊月到盘洲,寒重层冰结。试去探梅花,休把南枝折。顷刻暗同云,不觉红炉热。隐隐绿蓑翁,独钓寒江雪。”腊月踏雪寻梅,恐怕是古人必做之事。元代王冕《白梅》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一朵朵鲜嫩的骨朵开得那么美,那么雅。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又称除夜。除夜常有“五更分二年”之说,即在这一夜里,人们不仅要辞去旧岁,还要迎接新年。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农历新年称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象形字,象征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即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旦”两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历代古人的守岁诗都有描绘人们彻夜不眠,辞旧迎新的过年景象。南北朝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刻画了一家人围炉守岁迎接新年的温馨场景:“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道:“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臣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描写了皇宫守岁的盛况。苏轼《守岁》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将除夕夜孩子们欢聚守岁的形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南宋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除夕夜家人团团静坐,祈求神灵除灾降福,坐得久了,竟显出痴呆相来,只有顽皮的孩子们不肯安分,大街小巷地奔跑呼叫。
每逢佳节倍思亲,腊月使团圆的家庭充满了热闹欢乐的氛围,对于不能团聚的家庭来说,则充满难耐的相思。高适因飘泊在外,除夕不能与亲友团聚,忍不住发出“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的感叹。于是,就有熬年之说。唐代来鹄《除夜》道:“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除夕,对于一个被贬谪在外的孤独身影竟是那么的沉重,一夜相思,一年恩怨,在心中汹涌澎湃。唐代戎昱《桂州腊夜》道:“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宋代赵长卿《鹧鸪天》道:“宝篆龙煤烧欲残。细听铜漏已更阑。纱窗斜月移梅影,特地笼灯仔细看。幽梦断,旧盟寒。那时屈曲小屏山。风光得似而今不,肯把花枝作等闲。”腊月,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思乡曲。
古诗词中的腊月,经过了几千的沉淀与发酵,是那样的绚丽多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