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名气最大的属曹婆井。
曹婆井在邵阳古城青龙桥西头。说起井名的来历,有一个故事:从前,曹婆流落到邵阳,一个老翁见她可怜,把碗里的豆腐倒给她。曹婆吃过豆腐,却说:“要是天天有豆腐吃就好。”老翁说:“跟我来吧。”便把她带到一家豆腐坊,让她留下帮工。从此,曹婆天天吃上豆腐了。可不久,她又嫌帮工不如当老板,求老翁帮她开家豆腐坊。老翁说:“不要跟人家抢生意,帮你开家酒坊吧。”曹婆点头说“好”。
在老翁帮助下,曹婆开起了酒坊。过了些日子,她又埋怨道:“唉,太辛苦了,又不赚钱。”老翁说:“从明天起,你打出来的井水就是酒。”曹婆说:“要能这样,我这一辈子也满足了。”第二天,她去井里挑水,果然酒香四溢。
几年后,曹婆成了大富婆。又一日,老翁来了,问她过得爽不爽。她皱下眉头说:“井水当酒卖爽倒是爽,只可惜没有酒糟喂猪。”老翁一笑而去,边走边唱:“天高不为高,人心最是高。井水当酒卖,还说猪无糟。”从此,曹婆挑出来的水,再没酒香了……
曹婆井传说的版本很多,但主题和内容都大同小异。城步汀坪乡蓬洞村的苗族迁徙歌《元皇巫教开坛和会仙娘全科录本》中,则是这样说的:“(小山)
娘娘原住太和县,
鹅颈大丘立坛场,有田三千七百亩,百头水牛下田耕……界牌岭上打一望,
望见宝庆好立坛。曹婆家中借一宿,
三粒糯米谢主人。曹婆将米丢入井,
即闻井中飘酒香。曹婆舀水喝一碗,
当即醉倒在井旁。曹婆将水当酒卖,人人呷酒就数钱。此酒卖了三年整,
金子银子用斗量。娘娘后去把话问:
恭喜曹婆发大财!曹婆回答虽发财,只是酒好无糟卖。娘娘见她太贪心,收起糯米转回乡……”
千百年来,曹婆井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人不能太贪,要见好就收,不可贪小失大。至今,邵阳民谣:“天高不为高,
人心最是高;井水当酒卖,还嫌酒无糟”,讽刺的就是那些贪心不足者。
同样包含廉元素的地名“屙米石”,具有和曹婆井同样的劝谕意义。相传邵阳县谷洲镇金银村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香火很旺。吃饱了撑的和尚,干着超越清规戒律的事,慢慢地败坏了名声,香客也就一天比一天少了。
有一年遭灾,没有谁来庙里进供,和尚饿得昏睡过去了。梦里,神仙领着他到庙后巨石边取米。醒来后,他将信将疑地找到那个石头,果然发现石缝里流出米来。和尚赶忙用碗去接,不多不少接了一碗就没有了。这一碗米,够他吃一天。和尚又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没多久,他又异想天开了:这一碗米够我一人吃,不如将石缝凿宽点,每天多接几碗米,我可以还俗娶妻,生儿育女,过着快乐神仙日子,岂不更好?想到这里,他兴奋得睡不着了。
天一亮,他就找来工具,把石头缝凿宽了。可是,这一回接到的却是几碗糠。他很惋惜,但转念一想:有糠也好,可以拿它换米。
和尚依靠用糠换来的米过了一段日子,又嫌糠太少,便将石缝再凿宽一些,希望接到更多的糠,谁知从石缝里流出的是臭水,和尚在后悔中饿死了。
年久失修的老庙塌了,不见半点遗迹,只遗存一块好像佛陀双手合十的巨石,被取名“屙米石”。还有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在警告世人,千万不可得陇望蜀,贪得无厌啊!
新宁崀山玉女岩,有个别名叫“借米还糠洞”。说起这个洞名,也有一个奇异的传说:一个姓王的老汉,勤劳耕作,又乐善好施。这一年,因遭遇旱灾,他种的粮食歉收,家里无米下锅,只得采野菜度日。一天,他正在山上采野菜,采着采着,一朵白云从天而降,他连忙追过去,到了一个石洞前,白云不见了。他好奇地走进洞里,看见一堆稻谷,一位仙女说:“每天只能借一天的粮食,把稻谷借去后,要把糠还回来。”
王老汉听说有这等好事,高兴得不得了,一边答应着,一边撮上谷子回家去。傍晚,村里人闻到他家传出的饭香,都来看个究竟。他把白天的奇遇说了一遍。第二天,他带着大家走进山洞,装谷子时,一位姓雷的光棍却悄悄往里面走,想找到更多粮食。
第三天,大家来到洞口,见里面一片漆黑,隐隐传来“救命”的声音。大家点着火把,走进洞里,抬出跌断腿的雷光棍。再去找谷堆,却什么也没有了。
在邵阳,包含廉元素的地名还有很多,比如市区的爱莲池、点石庵、冷道坡,城步的吞官石,还有洞口黄桥的帽子石等等,无一不是借地名传说来劝诫世人要守住初心,戒除贪念。(作者单位:市委巡察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