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邵阳诗韵云山诗意郁苍苍(上)刘宝田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若以山论,邵阳境内前人题诗最多的当数武冈云山了。这首先是因其自然风光甲秀一方。“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实,道家占的亦不少,不相伯仲。于是,佛家兴寺,道家结庐,晨钟暮鼓,禅经道韵,人文荟萃,如春笋拱地崛起。据《湖南通志》载,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卢生、侯生赴东海求长生不老之药,未得,不敢复命,相偕隐于武冈云山,与当地真人一起炼丹悟道,成为邵阳地域最早的道教“三真”。云山现存“卢仙影”“侯仙迹”“秦人古道”等景观就是“三真”的遗迹。

光绪《新宁县志》云:“卢、侯二仙避秦乱,采药于武冈云山,后择地修炼于邑西……结塔其巅,丹成仙去。”后卢生去了隆回县一山,常于山上眺望云山,因名望云山。道光《宝庆府志》介绍其山云:“秦卢生隐于此,以西望武冈侯生所隐之云山,山因以名。”不必考究这些记载的真实程度,自此以降,云山道门宏光,香火鼎盛,由一座风景名胜演变为一处人文胜境,却是不争的事实。故唐人杜光庭在其《洞天福地记》中,排列道家118处洞天福地时云:“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刚县。”武刚者,武冈也。此即“六九福地”之滥觞。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交融一体,更吸引了历代的文人骚客歌之咏之,颂之,传之,于是更显得人文积淀丰厚,色彩斑斓。“山到成名毕竟高”,不是单指它的海拔高度,其中也包含了它人文价值的高度。

早在唐代,佚名诗人就有《云山清晓》之作,讽谕“一炬咸阳机冢赤”,秦宫灰飞烟灭,而云山“紫霄巍立晓云间”,万古千秋长在。宋代诗人陈与义,客居邵阳,亦有同题之作,赞赏云山在“楚天曙色”中“奇峰横叠”“花开风暖”“一带烟光画不成”,美胜画稿,天然妙韵。自此以后,吟咏迭出,如云山茂树,郁郁苍苍。明永乐十五年(1417),举人黄裳作《云山》诗:“七十一峰地,由来重道书。一屏横翠黛,万壑涌芙蕖。雨不沉丹井,云难搅药锄。秦灰今已灭,山貌应如初。”

道书,道家书籍。南朝梁武帝萧衍《述三教诗》:“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秦灰,或指秦宫被焚的灰烬,或指秦始皇焚书之灰,或指秦始皇焚书之火,诗中当指焚书坑儒之火。借云山重道,写丹井不沉,药锄难搅,屏横翠黛,壑簇莲花,禅思道韵,生机盎然。结尾写“山貌”,当仔细琢磨。山间明月,岭上云霞,“山貌”有什么“如初”不“如初”的?作者意在言外,秦火已灭,道书当重,道教当兴,文运当昌。借“山貌如初”,吐胸中块垒,讽谕寄意,此云山诗中之一体也。

历来咏云山之诗,除讽谕轻文抑道、针砭时弊的寄意之作外,有不少悟道宏法、求真修身之吟。请读嘉靖三十九年(1560)滁州(今安徽滁县)孟津任宝庆府同知时作的《云山》:“溪桥环坐静无尘,细叩山僧了道因。出水游鱼将听法,入林栖鸟亦修真。丹霞灶冷云归洞,野寺烟消鹤近人。一觉唤回三昧醒,九秋空阔月华新。”

好一派清虚明净境界,人间烟火气全消!与山僧环坐于溪桥之上,在清静无尘的山水之间,论道释禅。游鱼也出水听宣讲道法,林鸟也歇翅静栖学道修行。炼丹的洞中云霞缭绕,清丽的寺观烟消云散,仙鹤与人依依相亲。无尘俗之烦,无机心之污,众生和谐共居,真乃华胥胜境。尘心凡念皆消泯,一觉醒来,只见长天浩阔,月华明空,像心境一样明净。三昧,本佛家语,又称三摩提。《智度论七》:“善心一处不动,是为三昧。”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意即解脱俗欲束缚,气清神明。

嘉靖四十一年(1562)宾州(今广西宾阳县)蒙大赉任武冈州同知时,作《云山》诗,亦有孟津同调之风韵:“纡曲天台路,潺湲水自流。芙蓉清晓见,碧玉翠烟浮。幻化三生石,崔巍十二楼。振衣凌绝顶,缥缈望神州。”

作者用三生石典,宣扬人生轮回、修身求真之意,十分明显。因此结句登高望远,有意绪缥缈难捺之思。这与他从兵部职方郎中贬武冈同知的境遇是有密切关联的。也许,其心向道,故多有惠政,曾捐俸钱修武冈州城资水南岸河堤,百姓称“蒙公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