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吾(1313-1400),茶陵人,生活于元末明初。元末任静江路儒学副提举,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为左赞善,迁翰林学士。战乱时期,避兵广西,曾客居于武冈宝安寺(今新宁县城金石镇境)。
其《题宝安寺》诗云:“出郭二三里,禅林号宝安。兵戈屡经历,殿阁尽凋残。苔藓参差绿,枫林远近丹。重游定何日,诗与后人看。”
开始点明寺院方位,可惜现已形迹渺茫。接着写由于战乱频仍,殿阁零落残破。自己寓居这荒野败寺,见到的景象唯有苔藓铺地,枫林染丹。暗寓环境尚得自然之利,幽静而旷邈。这等地方,做为一个寺院,是适宜的。我一定会来重游,但何日才有重游机会?世事沧桑,前程杳然。或者我不会再来,有他人来,看到我这首诗,会知道今世的破败萧索。平易语中,寄寓着前路苍茫的欷歔和对乱世人生的怨怼。含而不露,藉蕴针砭,中国古诗人的常见诗风。
客居期间,他还留存有《送于子仁还知乐昌》一诗:“新官旧县得重过,只为频年惠政多。鸿雁栖闲秋月渚,牛羊散满夕阳坡。日长吏读黄堂字,雨后人披绿叶簑。且晚政成行人觐,金銮深处听鸣珂。”
乐昌,粤北边陲,毗邻湖南,离诗人客居地颇近。首句总题,于子仁第二次知乐昌。原因呢,诗人认为是“频年惠政多”,原来连年在这里施行了“惠政”。但这只是诗人的推想。朝廷用人,原因复杂,千载以上,难觅消息。但诗人只沿着自己的思绪运笔。由于惠政,鸿雁栖闲,牛羊满坡,民生安定,一派和融。无税课之积弊,少诉讼之繁冗。官吏闲来无事,在衙堂里写写字、读读书。百姓呢,趁着雨后,垄中披簑,自在劳作。黄堂,犹黄门,原指州官公堂,也指一般官员衙门。这样,政治功成,远近“行人”都未参观、拜访。觐,朝见天子或诸侯,这里指今天的调研、考察、取经、观光一类的行为吧。这样的好官员,有朝一日会升迁到“金銮深处”,成为国家的重臣吧。鸣珂,王公贵族之马,以玉为饰,行则玉摇叮铛,谓之鸣珂。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推想,也是一种希望。身处乱世,避难山寺,而思世有贤臣,政治清明,国家也能擢拔贤能,以安民静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在这一点上,诗人的心与黎民百姓是共通的。这就是这一首诗的人文价值。
常忆将军旧姓名
杨完者(?-1358),原名贯通,元末武冈路赤水(今城步蒋坊乡)人。“完者”,为元顺帝所赐。
完者,“飞山蛮”首领杨再思之后裔,“善骑射,能文章,有入相出将之鸿才”。元代最后一帝元顺帝至正初年,群雄并起,变生江湖。完者父子亦组织数万苗民军队,雄踞湘西南。至正十二年(1352),武昌、岳州失陷,朝廷谕令勤王。其父杨正衡因祖辈受过元廷封赏,遂起“为国平乱”。朝廷封其为千户,以苗军为前锋,一举收复武昌。正衡适潭州路同知,旋升湖广右丞。完者授湖广副都元帅,兵伐江浙。至正十五年(1355),完者兵援扬州,击败张士诚,升江浙行省右丞、骠骑将军,并以“克全忠义”,赐名“完者”。后受张士诚害,战死,谥忠愍。镇江浙时,用庐陵(今江西吉安)张昱为参谋军府事。张昱,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完者逝,张昱有《过杨忠愍公完者军府》一诗:“总是田家门下客,谁于军府若为情?林花满树莺都嫩,雨水平池草自生。街上相逢惊故吏,马前还拜泣残兵。能言楼上题诗处,犹有将军旧姓名。”
首联用田横死难典,自明身份、自明情怀。颌联以描写景状言军府已物换人非,不复旧时模样。当年盛况,前去不远,莺还都嫩;池溢雨水,无人疏浚,荒草自生。哀婉怨怼,尽在其中。颈联由物及人,直抒其情。故吏犹在,残兵溅泪,悲从中来,相逢魂惊。登楼又见,将军题诗,人去魂消,犹有旧名。用一“旧”字,旧人旧情,旧德旧恩,犹在眼前。情至悲至哀、至衷至诚,词至平至淡,至曲至深,风流蕴籍,余韵动人,皆缘有真情在。
这类怀念前贤之作,亦有无修无饰,无遮无掩,朴言直语,至淳至真者:“前有公绰,武冈父母。今之郡侯,无乃其后。足我衣食,安我田亩。我子我孙,与侯同久。”这是留传于武冈的民谣《柳侯颂》。柳侯者,柳不华,元至正年间,官武冈路总管。兵燹烽起,时局零乱,国运衰微,黎庶流离。他组织率领义兵,戍守同保山,维护一境安宁,确保民生周全。因病逝世,民众痛哭失声。佚名有作,随即流播。民心如称,信然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