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邵阳诗韵云山丹灶冷秋风(外一篇)刘宝田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讽世、求真、赏景、娱情之外,云山诗中,还有一种人生空渺、苍凉之叹。

试读明崇祯七年(1634)来武冈册封岷王的闽县(今福建福州)人郑之元的《云山》:“呼鹤能将骑上天,鹿葱花发木樨圆。杉松桂壑日华近,龙虎支门道令专。称药二尘秦岁月,穿云一杖佛因缘。不如拾草负薪者,洗足常来瀑布泉。”

前六句说的都是悟道修真,成仙为佛的故事。龙虎支门,指云山道教福地,龙虎山的一个支派。鹿葱、宜草,亦称宜男草。晋稽含《宜男花赋序》:“宜男多植幽皋曲隰,或寄华林玄圃,荆楚之士,号曰鹿葱。”其实,诗人觉得这些都很空渺。什么骑鹤上天,炼丹飞升,不如像樵子农夫一样,得便时便来清瀑濯足,除尘去垢,以求身心一时之愉悦。

其《云山绝顶》又云:“碧空拟断摩崖鸟,丹井独供巢树僧。大地惟烟连徼外,孤城如掌落层云。”这首诗写山顶赏景。登高望远,摩崖壁立,阻断碧空之鸟;丹井犹在,只供云外之僧炼丹取水。丹井,炼丹取水之井。巢树,居于极高处。清吴伟业《送杨怀湄擢临安令》云:“许椽仙居丹井在,谢公游策碧云深。”此意相仿也。茫茫大地,烟霭迷蒙,一直连到边界之外,山下城池,就如一只小小的孤掌,淹没在层层云烟之中。徼,边界,塞外,此应指云山之外。山顶放眼,空阔无边,烟雾渺渺,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失落、悲怆。

这种情怀,潘友洙《云山》流露得更为直截:“壑宅谷云入,虚灵八洞通。有钟堪滴乳,无路梦蕉空。玉笋凌朱阁,青萝幔梵宫。养芝人已杳,丹灶冷秋风。”

潘友洙,字圣源,武冈人,潘应星之子。明崇祯十七年(1644)贡生。《列子》:“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梦蕉,比喻人生为变幻莫测的梦境。养芝人杳,丹灶风冷,人生变幻之感涌于心际,末世苍凉之叹横于胸臆,悲怆莫名矣。

人世沧桑,归无依处,常常刺痛古文士敏感的灵魂。清康熙六年(1667)任武冈知州的景宁(今浙江云和县)人吴从谦之《云山》亦然:“山以仙名古,秦人道不荒。琅环三楚重,苍翠一屏张。丹井卧云冷,碧桥横汉长。蜂能藏日月,照破几沧桑。”也是叹人生之渺茫。他的《九日登云山》结尾说:“何事俗人浑不倒,炼丹池上久封苔。”也是说求仙渺茫,还是“登临兴开”,“呼杖”“接杯”,以乐余生吧。

武冈士子咏云山

名城总是与名山、名水相依相生。武冈亦如此,临清清资水,依巍巍云山。这种山水,要走向远方,首先是本土人欣赏,然后宣传出去。此后,才有远方人来,见证之,传播之。在这一点上,武冈本土士人是功不可没的。

刘文箕,武冈人,明世宗嘉靖举人,曾官宣化(今广西南宁市)知县。因好山水之娱,以小病辞归,曾助知州朱瑜纂《武冈州志》。他写过不少诗作吟咏故园山水,其《云山》曰:“翠微信步惬幽情,一带烟光四野清。泉喷琼珠翻石壁,花明锦绣丽山城。窈从樵径通仙径,细听莺声杂管声。烂醉豪吟天欲暮,人生几解此间行。”诗晓畅流丽,见景闻声。烟光、珠泉、明花、幽径、莺声,不知不觉间天已入暮,但仍游兴不减,烂醉豪吟之任诞,有几人能领悟此中乐趣?

唐时邻,武冈人,以邵籍补弟子员,曾任荆州训导之职。诗有《雪中集》《云归草》《庐中吟》等集子。其《云山道上同许寻远邓子与兄弟》云:“漫言蜀道险,此地亦犹然。屏吐千寻翠,岩飞万壑泉。猿声从岭渡,花影任人穿。莫遗岚光合,空蒙不易前。”险厄、荒野,而又壮美、幽邃,也许这正是当年的云山道。“屏吐千寻翠”,何等辽阔;“岩飞万壑泉”,何等宏丽!生机勃勃,气势巍巍,确实妙句矣。

马列宿,武冈人,庠生。《云山》诗曰:“云山吐气接云烟,似烟似云断忽连。访景缘无苍水使,参禅幸有紫霞仙。泉飞瀑布鱼龙跃,岫挺琼枝鸟鹊翩。七一峰头游目聘,全城在望意超然。”我曾登云山,恰值云卷烟漫,确是首联之气象。访景,不是苍水仙子的遣使;参禅呢,幸喜有紫霞仙姬导引。后四句写登临所见,生机活泼,意象鲜妍,情趣无涯。

张文解,新化人,有《云山》诗二首。写云山其景色变幻,忽晴忽雨,秋光灏气,绵渺冥漠。“我逐清光上,山影乱飞跃。如泛洞庭秋,风涌波涛恶。”登高遥望,见“点点村落”,极言其境界之阔大,山势之高峻。

正因为历代文士摹写、传扬,云山偕武冈遂逐渐走向远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