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煮酒论史袁绍为何而败彭利文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击败吕布、袁术,据有兖州、徐州等地;而袁绍占据幽、冀、青、并四州,尽得河北土地。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南下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官渡之战就此拉开序幕。曹操采取以逸待劳的战略,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据史料记载,袁绍集团参战兵员约11万人,曹操集团约2万人。而按《三国演义》的叙述,前者却多达70万,后者仅有7万。关于双方参战兵力,自古争议很大。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人裴松之认为,袁强曹弱是不争的事实,但差距绝对不会过大。他的理由是,曹操起兵时即拥兵五千,先破黄巾军,后杀吕布败袁术,收降军难以计数,“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

官渡一战,历时一年半时间。初时双方互有输赢,后来在官渡一带相持。最后,主动发起进攻且占据较大优势的袁绍,却令人意外地大败而归。从此,曹操统一了北方。

袁绍为何而败?直接原因有二:一是谋士叛逃。袁绍手下有个重要谋士名叫许攸,品德不咋地,却堪称军事谋略大师。他曾向袁绍建议说,“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该进兵方略却未被采纳,以致后人替袁绍扼腕叹息:“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许攸掌握袁绍军队许多机密,又深通谋略,对袁绍的布防了如指掌。曹操轻骑偷袭乌巢,尽烧袁绍粮草,便是许攸叛逃的见面礼。二是武将倒戈。乌巢被袭,袁绍急派大将张郃、高览攻击曹操大营,欲行“围魏救赵”之策。张高二人却久攻难下,干脆带兵阵前投降曹操。文的叛逃,武的倒戈,战事接连失利,一时军心大乱,军队很快崩溃,袁绍仅带八百随从逃回河北。

那么,袁绍官渡失败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史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一,“英雄论”。也就是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所说的,“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而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袁绍这个“非英雄”对战曹操这个“真英雄”,失败就不言自明。其二,“阶级论”。这是后世学者提出来的。这种观点认为官渡之战并非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而是两个阶级间的权力博弈。曹操虽名为丞相,实际上出身并不高,祖父是个太监,而他父亲则是太监的养子,这种身世在传统儒家看来,是不入流的。而袁绍就不同了,四世三公,出身高贵。所以从本质上看,曹操与袁绍分别代表了平民和贵族二个阶级,或者说寒族和豪族。这派观点认为,官渡之战袁绍的失败,可以理解为豪族与寒族博弈中的一次失利。

这两种观点应都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先说“英雄论”。自古“成王败寇”,袁绍官渡战败,后人自然要从他身上寻找根源了,便归结出其“色厉胆薄,好谋无断”的性格缺陷。纵观袁绍在官渡大战之前的表现,说他胆小,缺乏杀伐决断,恐怕令人难以信服。董卓废立少帝之时,按剑在朝堂上说,有不从者斩。满朝大臣吓得都不说话,只有袁绍站出来公然反对。董卓大怒,威胁袁绍说,难道你是嫌我的剑不够锋利吗?袁绍也拔出剑,针锋相对地说,“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要知道,当时董卓手里有兵,且生性残暴,已在朝堂屠戮多名大臣,要杀袁绍轻而易举。敢冒死执言,你能说他胆小?后来,十八路诸侯反董卓,袁绍就被推举为盟主。再后来,他又以少胜多打败当时雄霸幽州的公孙瓒,占据幽冀青并四州,麾下战将如云谋士如雨,从无到有真刀实枪打下一片宏大天地,你能说他缺乏缺乏杀伐决断,不是英雄?至于“阶级论”,就有点牵强附会了。袁绍是“豪族”不假,但曹操能算“寒族”,能代表平民阶级吗?恐怕不能。他虽然出身太监家庭,但明显属于士大夫阶层,后来在乱世中为图自存摇身而成军阀,真正代表平民阶级的“黄巾军”早就被曹操与袁绍联手剿灭殆尽了。

后来,又有人提出了“正统论”。认为曹操虽然在军事上处于相对劣势,但他挟天子以令诸候,占据正统地位,站在政治制高点上,登高一呼,应者云集。这是地方割据军阀袁绍难以与之相争锋的,他手下文臣武将,就被曹丞相“呼”去了不少,许攸、张郃、高览之流便是。

也许,“正统论”已经接近袁绍失败的历史真相了。

(彭利文,洞口人,现供职洞口县人民医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