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邵阳诗韵诗缘广结说双清刘宝田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双清亭是市区名胜之一。园亭建于北宋。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郡首三不都于亭上题“天开图画”。明代湖广巡抚赵贤题“双清胜览”于园门。亭下磴道旁有乡贤魏源、蔡锷、车大任、车万育等人的诗碑。园有寺庙,俗称高庙,宋徽宗赵佶曾题额“康济”二字,雅称康济庙,康熙年间更名关帝庙。庙镌有一副题关云长的对联:“翊汉明忠,山犹西向;吞吴遗恨,水自东流。”倒也切人切事。

双清亭,其实名为“亭外亭”,上有一副对联,名闻遐迩:“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市文明委1985年编的《宝庆胜览》说是“清末诗人徐小松写的”,一位本土画家画亭外亭,也注明对联是徐小松所作,其实都错了。对联是醴陵人吴德襄所作,书法乃徐小松所为。吴德襄,时为城步教谕。

为理解此联之妙,我曾于仲夏满月之夜,独依亭栏,坐进月色之中,观塔影斜移,听塔与影,与波,与风,与鱼,与月之间的旷古对话,心驰神游,无限遐思,都收在一篇《等待塔影过江来》的文字中。

写双清亭的诗最早的应是元末康济庙住持僧元性之作:“高城木落见清秋,亭馆丹青在上头。落日远邀孤影没,苍山长夹两江流。东西舟楫通荆楚,咫尺栏干近斗牛。天地茫茫一杯酒,登兹莫问古今愁。”

诗写的是秋景,旷远清寂。可惜现在已没有了“亭馆丹青”。不多年前,不知哪一个部门重修了一次“亭馆”,但把好事办成了坏事。亭阁原是雕花彩饰的穹窿形圆弧顶盖,诗中的“丹青”即应指此。可是,修葺之后,雕花没有了,彩饰没有了,穹窿没有了,变成了一个雕消彩失的平面木镶顶盖,真是大煞风景。我曾向市文物部门咨询过,他们亦心中有气:“不是我们搞的!我们何得破坏文物?肯定修旧如旧。”从诗中看,当时资邵“两江”“苍山长夹”,逶逶迤迤,郁郁葱葱。视线需追随连绵群山,才能“远邀”“落日”“孤影”。颈联一写遥观,见旷远之浩阔,通航之便利;一写仰视,见层云之高危,赏星斗之阑干。尾联直接抒情,天地茫茫,一杯浊酒,登亭兴慨,莫问古今。其实,正是愁绪横塞胸臆,不去想那天地茫茫人生短暂。青灯黄卷,不消此岸岑寂;暮鼓晨钟,难求彼岸来生!

双清亭耸立在砥柱矶上。砥柱矶之名,源于顾璘。顾璘,江宁(今南京市)人。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顾璘游于双清亭危岩之下,并于江波悬岩上题“砥柱矶”三字,且作一诗《题砥柱矶》曰:“昆仑一卷石,飞落碧江滣。静日浮佳气,中流立此身。楼台悬峭景,桃李点芳春。阅尽狂澜色,何须问水神。”

横空飞来,气韵轩昂!好一个“卷”字,生动特异。“静日”一联,身份自高。只可惜今已不见“桃李”,不复当日繁华。结尾傲岸自信,非庸常人口吻。

顾璘还有写绥宁的《度枫木岭》一诗,豪雄不如《题砥柱矶》,但深厚依然:“初谓山拂天,飞鸟不可度。逡巡蹑危磴,乃知我行路。百折频攀援,十步九回顾。高林忽在下,衣襟有云雾。倒影犹照人,平地暗将暮。方当日月遏,似可捉乌兔。飞瀑如天河,所少鹊成渡。东北望故乡,江流并频注。长沙动万里,独立难久伫。”

岭道高危,可视可触。曲折回环,襟云袖雾。山雄瀑泻,暮色迷途。仕宦他乡,漫漫云路崎岖坎坷,思乡之情顿生。前路苍茫,归思难收,似乎自信稍减,傲岸折翅。江湖燕飞已倦,当寻一静栖之地矣。

乡贤车大任亦有《题砥柱矶》之咏。车大任,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南丰知县,迁礼部郎中,转任福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其题咏邵阳之诗词良多,《题砥柱矶》一首云:“丹楼百尺瞰城阿,胜地今来始一过。花恋晚春红艳在,树迎新夏绿荫多。云山已许衔酒杯,烟浦还能酌钓蓑。更拟双清待明月,细从石上咏藤萝。”

这是晚年宦游归来之作。云山许杯,烟浦钓蓑,双清待月,细咏藤萝,都是远离庙堂之处,静卧江湖之景。作者抒发了倦于仕宦,归隐丘山的迟暮之情,理之常、情之常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