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鳌山书院留诗韵(外一篇)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鳌山书院,在武冈城岷王府故址,位于城内鳌山。

嘉靖举人甘廷玉,武冈人,有《鳌山书院》诗:“巉岩鳌石趁春游,四野烟岚宿雨收。文苑壁奎联汉字,灵区紫翠偏云楼。幽晴恰恰喧琼树,修竹萧萧荫暮流。酒罢凭栏望天际,一轮明月万山头。”甘举人这诗,应当写于书院初创之时,书院的气氛和声誉,尚在营造之初,所以没有多从这方面着笔,而只是写了环境,包括天气、景物。壁奎,主文章之星;灵区,美善之区,点明这是书院。恰恰,鸟鸣声。宿雨收烟,天空碧澄,春鸟喧树,修竹送爽,直到明月当头,描绘出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同时期的谢绍祖,时任岷王府长史,步韵而和一首:“石渠雄胜快春游,风景依然此地收。鳌抱奇峰凌碧汉,云连古木拥层楼。一方文物三湘秀,万井烟花二水流。山斗共瞻风月在,依依吟弄楚江头。”也只是写春游风光。奇峰古木,万井烟花。万井,人家。烟花,春日风物。“烟花三月下扬州”之烟花也。只用“一方文物”烘托其书院身份。二水,开篇“石渠”之渠水,还有一溪名济水。游山观景,临水赋诗,壮斯文之气,彰书院之幽。山斗,泰山北斗,喻世所钦仰者。

溆浦贡生刘立嵩,于乾隆十九年(1754)任武冈州学训导,有同题《鳌山书院》诗,才真正透露出书院的气氛:“名即鳌山旧,基缘圣宇宽。百年深礼乐,四达会衣冠。会友兰为室,亲师杏是坛。度珍储实用,岂独富文澜。”叙述这里是礼乐兴盛、斯文会聚的地方,却并不见师临杏坛、生员课读的具体行状。故此诗流传不广,动人不足,令后人难见当年风貌之楚楚,文风之郁郁。

仙院因诗久传名

仙院,即仙人庵。仙人,范蠡之女,传说隐于此而成仙。庵在武冈城同保山,距法相岩5公里。因仙而名,又因诗而传之。

乡人甘廷玉《仙院》诗:“灵湫百折东,山下一泉通。天凿成幽胜,渔歌破晓钟。台邀千里月,径冷半村桐。仙侣开瑶路,徽音此夜逢。”仙院的水池是有灵性的,一直在地下通到法相岩。这是天然的幽胜之地,渔歌自夜达旦,应和拂晓的寺钟。月照坛台,桐绕村径。漫步神仙开辟的美好途径,听到了美妙的琴声在夜风中传来,洗涤着凡心俗念。徽,美好,可指美德,此指琴声。

江西安福人邹德溥至武冈,亦有《仙院》:“昨览云山胜,今探仙院奇。径穿双壁峭,关劈半岩欹。荒草迷前磴,闲流落古池。壮游那可再,挥洒寄相思。”描绘了仙院的峭径、欹岩、草磴、古池,记述了探游的情思。

同样,以都御史奉命至武冈岷王府的江西人张问仁,也有《仙院》之作:“同保知名久,虚明仙洞遥。借山聊结屋,倚石自成桥。薜苈墙头堕,芙蓉水面娇。我来泉上坐,风籁若笙箫。”娓娓道来,自然清畅,似信手拈来,却工巧精致,文字的表现力亦强。坐听流泉风籁,从容闲雅,可以想象其风流倜傥。

本土士人当然不甘沉默,杨楚材题《仙院》云:“为爱秋山素,携壶扣竹扉。岩深花半在,霜重叶全稀。题石凉浸笔,扪萝翠著衣。赏阑人已醉,孤磬落寒晖。”清丽,风雅。工巧寓于自然,平易衬托高华。“题石凉浸笔,扪萝翠著衣”,可敌张问仁“借山聊结屋,倚石自成桥”,而更融注了诗人的雅素情怀。

而后,有邵阳段世英的《仙院》,亦为不俗:“为话幽栖曲径通,清香吹送芰荷风。钟声断续白云里,塔影依稀绿荫丛。丹灶石床留色相,悬崖古寺拥冥濛。桃源尚在人间世,鸡犬桑麻自不同。”香风,钟声,丝丝缕缕,融入心际;古寺,塔影,隐隐绰绰,幻入画境。再见丹灶、石床,几疑人在仙境之中,心明尘净,超凡出俗矣。

许多风物,都因有文人宠着、捧着,才有生命力传之于世,传之于久。江西郁孤台,建构非宏丽,却因辛弃疾一曲“郁孤台下清江水”而闻名于天下,小小“仙院”也因文人的吟咏而传之于久远,盖因文化之魅力。许多景观要注入文化元素,就是这个道理。

2020-12-22

00:00:00:0刘宝田●邵阳诗韵3595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012/22/content_3595.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012/22/content_3595.html11鳌山书院留诗韵(外一篇)/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