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1381-1451),字宗道,明朝前中期名将,“靖难之役”将领杨璟(杨昇)之子。永乐元年(1403),杨洪担任百户,远戍开平府。追随明成祖朱棣北伐、阳武侯薛禄攻打大松岭,长年守备边关。正统元年(1436),升任游击将军、都指挥佥事。正统九年(1444),进左都督。正统十三年(1448),授镇北将军、宣化总兵。戍守边境四十余年,以敢战、善战、能战闻名,声震蒙古。“土木堡之变”后,拒绝向瓦剌太师也先俘虏的明英宗打开城门。明代宗即位后,受封昌平伯。北京保卫战胜利后,进封昌平侯,赐号“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并赐世券。景泰二年(1451),授镇朔大将军、镇守宣府,上疏乞休,因病返京,卒于家中,时年七十,获赠颖国公,谥号“武襄”。
一、从多处有关地方史志资料记载和国家影视媒体的宣传记录看,明代杨洪祖籍属湖南城步依据充分。
清代道光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志》记载:“城步山峭多石,气象奇伟,历代名将出焉,在宋有杨再兴,在元有杨完者,在明有沐英、蓝玉、杨洪父子,丰功峻烈,照耀宙合。”“镇赠侯谥武毅,洪(杨洪)父子(父杨昇、璟)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其时称名将者惟杨氏。”
清代《光绪湖南通志》第五册记载中,明确指出:“杨洪,城步人,正统间,官都督,英宗,北狩敌,长驱薄都城,洪率兵败之,固安以功封昌平侯,英宗复辟,晋封颖国公。”
2011年10月天津市武清区档案局编辑出版的《武清瀛西杨家将》一书,其中《杨家将源出城步》一文对杨洪身世的记载:“追溯杨家将的历史,其起源应归于湖南城步……南宋抗金名将杨再兴,元代苗军统帅杨通贯(元顺帝赐名杨完者),明代边关大将杨洪等等。”
1996年湖南出版社出版的《城步县志》:“杨洪(?—1451),字宗道,苗族,系‘飞山蛮’杨氏后裔,出生于城步图(今清溪乡)大竹坪(现为城步儒林镇杨家将村)。祖父杨政,父亲杨璟……”清乾隆湖南靖州《渠阳志》记载“杨洪城步人,墓葬城步大竹坪狮子山打鼓洞。”每年清明节,杨洪后裔都组织至城步大竹坪杨洪墓进行祭扫。
二、城步等地杨氏家谱、族谱、通谱等对杨洪的身世及祖籍属城步均有记载。
杨洪的父亲杨昇(璟),在明朝崇祯15年、清朝乾隆三十年、嘉庆十六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一年几百年的《杨氏家谱》中均记载得很清楚“……七房谷庆居大巷子,庆子再禄,(官方名杨昇)系常德豫章侯刘兴一上门之婿,奉文承刘军官职,于洪武年间调往东昌(今山东)守卫,洪武十年调山海卫,建文元年北平报效郑填有功,克苏州白河大战,打洛南克沧州、深州,打西水寨、凤凰山、东坪、泛上等处,兵部奏明,奉旨升山海卫指挥佥事,复姓名杨昇,请诰封父伯云骑尉。‘靖难之役’之前,杨昇已被燕王更名为杨璟,但他的活动轨迹一部分还是在湖南周边地区。甲寅,杨璟克宝庆,长子杨琳,次子杨洪赴京授指挥同知……”
此外,民国十一年(1922)城步杨氏通谱、清同治三年(1865)城步县《杨氏族谱》等,对此也均有记录。明、清时期,杨昇、杨能、杨瑀、杨乔然、杨芳等多名朝廷高官曾回乡祭祖或关注家乡。
三、《明史》为何将杨昇、杨洪定为原安徽六合(明代六合曾属安徽,今属南京)人而不是湖南城步人?
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杨洪的父亲杨昇(杨再禄)青年从军后,入赘湖南常德豫章侯刘兴一家上门女婿(前面城步杨氏族谱有记载),而刘兴一是原安徽六合人,所以杨昇嗣职后只好在档案上填六合人,据传杨洪也曾手书祖居六合,这是人之常情。刘兴一死后,杨昇又调往山海关任职,为了认祖归宗,又复为杨姓,这也正常,不足为奇。
其二,这里隐藏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因杨昇被奸臣列为“胡惟庸(明代宰相)案”同党,朱元璋下旨要燕王就近除掉杨昇,灭其三族。其时,杨昇在北平燕王朱棣门下为大将,深得其厚爱。朱棣接到父皇的旨意后,不想杀杨昇,但皇命又不可违,于是便由姚广孝亲自出面,说服其追随燕王共成大事,姚广孝亲自为杨昇设谋诈死瞒过朝廷,随后,杨昇以匿名杨璟的身份在天津瀛西大营帮助燕王练兵。建文元年(1399),爆发了“靖难之役”,杨璟(杨昇)返回北平,然后随靖难大军一路南征。建文四年(1402)在决定双方胜负的灵璧大战中,杨昇挺身护驾,为救燕王而舍命捐身。永乐帝(朱棣)登基后,将杨昇的“生前”覆历及往事前功一概抹去,并在实录和史藉中均不作任何记载。所以,在《明史》中就没有杨昇、杨洪祖籍地是湖南城步的有关记录。
2020-12-07
00:00:00:0吴扬勋
曹正城
杨凯焱2977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012/07/content_2977.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012/07/content_2977.html11明代颖国公杨洪祖籍考证/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