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诗传绥宁十二景(四)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绥宁十二景”第五景为“宿楼夕照”。自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二月起,任绥宁知县十三年的范成龙有《徽城十咏》,其《宿楼夕照》云:“元龙百尺贵经营,高峙凌霄接太清。漫道摘星探碧汉,须知吹笛落江城。晴空斜照偏多翠,雨霁残霞分外明。转盼满城烟火静,却疑此景是蓬瀛。”

元龙百尺,出自汉末陈登(字元龙),言壮士“当卧百尺楼上”,后亦指壮士登临处,此言高峻。楼接太清,手可摘星;楼头吹笛,韵落满城,还是言其高耸。李白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梅花者,曲调之名,亦言其高。颈联写楼头揽胜,斜照映翠,霞明霁雨,明丽浏亮,纤尘不染。回首一望,灯息人静,直疑是一片蓬莱净土,宜栖之福地。今楼已不存,仅立此存照矣。

第六景“高井回甘”,范成龙亦有诗:“年年高井噀甘泉,滴滴怡人到处传。一派清流同合浦,满城庆洽赖烹鲜。春束疑有鑫茎露,秋后惟余石谷烟。昔日子云曾献赋,至今谁复奏斯篇。”噀,喷,此指喷水。合浦,位于北鄱湾,盛产珍珠,称南珠。此喻井水似合浦海水一样源源不息。庆洽,吉庆和协,此指欢庆之事。金茎,用以擎承露盘的铜柱。传说以金茎露和玉屑服之,可得仙道。此指井水之珍贵。子云,汉扬雄字子云,曾有《甘泉赋》名动一时,流传千古。此以高井比汉之甘泉。全诗极状高井水之名贵。

高应冕亦有《高井回甘》,不忘苍生濡泽,颇有召伯甘棠之心:“高井何年与旧盟,醴泉新涌济苍生。秋来桐落膏初竭,春至桃蟠味复琼。地宝呈祥昭圣泽,石甃回美裂山精。儿童争汲饮甘液,谁见寒潭彻底清。”首联说高井似乎与当地结有盟约,常向苍生供应醴泉。因此想到这也是圣上的恩泽,因为率天之下,莫非王土呵!石甃裂开,流出的是山之精魂呵!儿童争汲,取之不尽,但井水藏在石岩之中,只见其源源不断流出,谁也没有看到它深沉丰厚晶莹清澈的一注“寒潭”。一口井,一潭水,下思黎民,上感圣德,无怪士民对其有“召伯甘棠”之颂。

第七景“金钗西垂”。县治西郊之山,犹如神女,玉珥琼簪斜插于髻,故名。高应冕云:“天险雄关金凤凰,登临惊傍锦鸳鸯。春深草暗红铺绿,秋净霞明翠带黄。影落霜溪云鬓冷,春分桂月镜台芳。横插斜月同西坠,可是瑶姬罢晚妆?”

远望如凤凰歇翅,登临似鸳鸯栖梦。春来红妍绿醉,秋日霞灿叶黄。前二联描绘山形山色,虽赏心悦目,未见其特殊风华。后二联拟人摹写,风韵楚楚。对着桂香弥漫的月镜梳理发髻,清冷的云鬓映在莹澈的溪水里影影绰绰,恰似半遮面的美人,动人遐思。斜日摇光,横插于翠鬟之上,慢慢坠入迷蒙的夜色,是天上的瑶姬在收拾晚妆吗?我似乎看到诗人沉醉其中,如对梦中情人。

绥宁龙见图,清康熙十二年(1673)贡生,同题诗所用具象,几乎与上诗一致,只是组合不同:“西山擘出冶金仙,几度镕成一朵妍。凿凤嵌珠衔落日,敲鸾滴翠散轻烟。云鬟斜插巅蒙雾,玉镜横窥影照川。想自女娲余发隧,教人睹象学经天。”也是那些形象,但风韵不再,意境已失,没有了那种影影绰绰的美感、朦朦胧胧的韵致。特别是最后的议论,想象是女娲留下来的一枚发坠,令人看到这枚发坠,而去学习日月经天。隧者,坠也。经天者,纬地经天之事业、之壮怀,牵扯别扭,味同嚼蜡。

第八景是“四山环翠”。读其名,则可想象是指城郊群山屏围,青翠可爱。但此等景几乎处处可见,若无别样秀媚妖娆,或只是凑数而已。

试读绥宁廪生杨培埙诗:“石壁层层万井环,孤城却倚碧云间。朱帘叠挂花盈路,玉带重围雪满山。况建文峰连北斗,还凭画阁锁东关。何须四塞夸天府,万里金汤杜远蛮。”首联见山势围城,颔联写春花冬雪,颈联展示两个特写镜头:“文笔凌云”,东关画阁。平常景,平常诗。诗人自己也说,不要夸“四山环翠”围住了一片天府福地,不过是关山险厄,易守难攻,可以杜绝远方的蛮夷窥视,保护境内多得平安之日。

景虽一般,但知县杨九鼎却凭栏生情,下笔清新:“万山结曲围成堞,谷转峦回列画屏。徙倚凭栏聊怅望,雨余新沐数峰青。”望峰青而怅望,亦醉翁山水之情也。

2020-11-10

00:00:00:0刘宝田●邵阳诗韵1739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011/10/content_1739.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011/10/content_1739.html11诗传绥宁十二景(四)/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