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渔歌”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
-->
日前,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市岳阳楼区申报的“洞庭渔歌”列入该项目传统音乐门类。这是继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汨罗市长乐抬阁故事会、巴陵戏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平江九龙舞之后,成为我市又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洞庭渔歌是源自洞庭湖区渔民独特生产生活空间自发形成的传统音乐作品的总称,由船歌、菱歌(采莲曲)、喏喏咚和渔鼓筒子构成,其中船歌与菱歌为水上渔歌,喏喏咚和渔鼓筒子为渔民登岸定居后的衍生品种。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据魏征《隋书·地理志》“荆州风俗篇”记载,洞庭渔歌起源于战国时期屈原投江自沉后渔民自发打捞诗人尸体的群体活动,有2200多年的历史。洞庭渔歌经历了两汉、三国时期的“作歌而行”、隋唐时期的“排筏号子”、“船工号子”,至宋代形成独具风格的渔歌对唱和拉网小调,逐步走向繁盛和完整。南宋杨幺起义失败后,大批渔民上岸安置,喏喏咚和渔鼓筒子从水上渔歌中析离出来,成为单独表演的渔歌品种。洞庭渔歌自发源时的战国至两汉时期称为洞庭棹歌,隋唐之际洞庭棹歌与洞庭渔歌两个名称并存,宋代至今称洞庭渔歌。
洞庭渔歌长期流传于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湖南大部、湖北南部和江西西部,核心流传区域包括3省11个地市的49个县份,辐射区域人口达9000万人,尤以东洞庭湖的流传更具特色和代表性。洞庭渔歌对渔民部族的发祥、生产生活、风俗禁忌、宗教图腾和原始的自然观、道德观,都作了宝贵而详实的记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研究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洞庭湖及周边地区影响深远。洞庭渔歌自元代呈衰亡之势,至民国初期趋于消亡。记者在岳阳楼区文体新局非遗股了解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岳阳、益阳、常德三市先后启动搜集整理工作,洞庭渔歌始形成较为系统的谱本。在东洞庭湖的搜集整理中,我市老艺术家田莉莎、任福涛、周志民等搜集的大量渔歌进入《湖南民间文学三集成岳阳卷》,为洞庭渔歌的后续研究保留了珍贵的历史文本。
内容丰富,特色明显
洞庭渔歌由渔民口头创作,即兴表演,以地方方言演唱,以群体或家族的方式传承。从演唱内容上划分,可分为劳动类渔歌、生活类渔歌、爱情类渔歌、送别类渔歌和祈祷类渔歌五种类型,目前已收集整理原始渔歌近千首,五类渔歌均有其代表性作品。表现形态多样,最典型的是以“领”、“和”交替出现的渔歌对唱形式,常见的表现形态还有独唱、齐唱、群口对唱和纯和声演唱等。
洞庭渔歌旋律音乐丰富多彩,每个乐句里都带有两至三个不长的拖音,“拖音”是洞庭渔歌有别于其他民歌品种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渔歌多采用“比”、“兴”的创作手法,一般结构比较短小,常用“领”、“和”交替的演唱形式,在音调上造成一呼一应的态势,予人以开阔、淋漓的新鲜之感。渔歌的取材来源于现实生活,现编现唱,不落俗套。同时渔歌曲调优美柔和,高腔、平腔、哼腔交换使用,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十分贴近渔民的生活方式,如哼腔适宜于自唱自赏的环境,平腔多在近距离对唱中使用,而高腔激越亢扬,最适合较远距离的“渔歌互答”。
九年申报,甘苦共存
“洞庭渔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历时九年,走过了一段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艰辛之路。”岳阳楼区文体新局局长周和平得知申遗成功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楼区几批文体人辛勤努力的最好回报。”
周和平介绍,2005年,岳阳楼区文体局在众多滨湖县区中率先启动洞庭渔歌的项目申报,完成了对这一文化遗产项目的快速“抢注”,2006年6月,洞庭渔歌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资料奇缺、研究工作滞后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洞庭渔歌进入省级名录后便止步不前。在此情况下,岳阳楼区文体局积极组织区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进一步明晰了洞庭渔歌的历史脉络,2008年1月,洞庭渔歌研究成果及其代表作整体入编《洞庭湖200年档案》。2013年初,在岳阳楼区区委、区政府和市文广新局的重视支持下,新一届文体新局领导班子果断决策重启申报,力促洞庭渔歌进入“国家队”行列。2013年3月,该局成立了由局长亲自挂帅,非遗股全程参与,夏阳、任力等多年潜心研究渔歌的学者组成的申报小组,邀请周武、柳青等专家学者反复推敲论证,顺利完成申报文本。2013年11月通过省级专家组评审获得入围资格,2014年7月16日,洞庭渔歌被国家文化部公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深入研究,成果丰富
洞庭渔歌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特别是2013年以来,洞庭渔歌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出现了崭新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以挖掘整理为基础、以基地传承为手段、以高等院校为平台、以普及推广为目标的工作格局。岳阳楼区政府出资新建渔歌广场,建立洞庭街道、湖南理工学院两个群体性传承基地,确认县级传承人3人(刘世军、顾向梅、郭先成)、市级传承人2人(任力、陈岳林)。历史文献的整理、学术研究和现代渔歌的创作展演取得丰硕成果,近20件现代渔歌作品相继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洞庭渔歌的相关制品不断丰富:历史文献主要有唐代魏征所著《隋书?地理志》,宋代范仲淹所著《岳阳楼记》,以及当代的《洞庭湖200年档案》(渔歌章节)等。诗词作品主要有汉朝刘弗陵的《淋池歌》;唐代李群玉的《湖阔》,宋代欧阳修的《晚泊岳阳》,元代贯云石的《宿青草湖》,清代宋元鼎的《题郊居》等。书画美术作品主要有宋代米芾的《潇湘八景图》,当代范曾的《屈原与渔父》等。影视文学作品主要有当代李海英的《洞庭渔歌》等。音乐作品主要有岳阳楼区文化馆《踏水谣》、《男人? 女人? 船》,段华、任力的《水乡恋歌》,夏阳、段华、柳惠荣、任力的《洞庭渔歌》,李海英、刘可风的《江豚之恋》等。研究论文主要有夏阳的《洞庭渔歌的起源、繁衍和发展》,《洞庭渔歌称谓考》等。
传承保护,任重道远
洞庭渔歌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标志着洞庭湖水泽文化获得广泛认同,同时也彻底结束了中心城区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历史,对增强岳阳文化发展后劲、提振文化推进力意义深远。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公布实施,地方政府和保护单位肩负着依法传承保护的重大责任。岳阳楼区区委宣传部文艺科负责人介绍,目前相关保护工作正紧张有序推进,岳阳楼区将搜集整理范围由东洞庭湖向西洞庭湖延伸,加强对菱歌、喏喏咚、渔鼓筒子等薄弱品种的收集,成立洞庭渔歌研究所,整理出版洞庭渔歌演唱作品集和研究论文集,组织开展研讨会和赛歌会;完善传承人培养、扶持机制和渔歌作品创作奖励机制,切实把传承保护职责落到实处。
(孟庆红
匡维维)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