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妈妈的话是不是都得听?百依百顺就是好孩子吗?这个问题很多孩子都问过我。我的脑海有一个“好孩子”的身影,他叫希希(化名)。
希希小时候对妈妈的话言听计从。妈妈说,不与成绩差的同学玩,他就不和他们玩,尽管心里感到委屈;妈妈说,你只管搞好成绩,其他事都不用你做啦,他就真的只搞好学习,其他的事都不做,尽管他觉得这样不对。后来,他真的成为了父母所期望的尖子生。小学至高中,考场上从来没有输过,一直是当地最好的成绩。在读高中时,他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1993年得过全国的高中数学竞赛三等奖,全国的物理竞赛二等奖、化学竞赛一等奖,1994年再次获得了全国化学竞赛奖。再后来,他被保送到了名校,读了北京大学。
在中国很多父母眼中,被保送读北大,等于一步登天。按照我们的设想,他今后找一个好工作,处一个好对象,赚钱养家,绝对是不成问题了。可事实并没有按照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成绩相当好的男生,在中国最好的大学,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在北大读书期间,他几次对同学投毒。他为什么投毒?仅仅是听了同学几句闲话而己,觉得受不了,就想到了投毒。投毒的对象,还是他曾经的好朋友。在第二次投毒之后,他后悔了,便找到同学认了错。但罪已经犯下了,他肯定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他以故意杀人罪被判有期徒刑十一年。可怜天下父母心。听到判决消息,他的妈妈立马昏倒在地,他的亲戚还在法庭亮出他所有获奖的荣誉证书,想争取轻判。但这肯定是一厢情愿,尽管他成绩再好,分数再高,又怎么能弥补他犯下的过错呢!
大学时代的希希,应该为自己在大学时代所犯的罪行付出代价。但中学时代的希希有没有错呢?有错,错在哪里?要我说,他错在本应该学会交朋友的中小学时代,连与同学相处都没有学会。对母亲的错误建议听之任之,只专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有从德、智、体、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也没有与年龄同步成熟,小小年纪,就沦为了一个新时代的学习机器。到了大学里,毫无交友和劳动经验的他,孤僻、冷漠、懒惰,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以自理,大多数同学在了解他后都对他“敬而远之”,只有一个同学有时能和他走在一起。但到了后来,这个同学也受不了他的自私与怪异,开始逃离。当得知仅有的好友开始厌弃他,他没有及时地反思自己的问题,而一味怪罪于朋友的不讲义气与薄情,采取了投毒的方式来报复,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也让父母望子成龙的希望破灭。
与学习文化知识一样,交友,也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它同样需要从小开始学习。如果在小学中学时代没有很好的尝试,进入大学了,今后进入社会,肯定会出现问题。因为在任何集体里,不会有人以你一个人为中心,也绝对不会有人会像你父母家人那样包容你、迁就你,为你安排好学习之外的一切,如果你把握不好与人交往的分寸,不懂交友艺术,不讲公共卫生、公共道德与秩序,要不,就会让别人有压抑感,久而久之被人孤立;要不,就会让自己没有愉悦感,处处受“挫”,久而久之,就会说出失去理智的话、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来。
从希希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仅仅有好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学习的酸甜苦辣,是成长的味道;友情的酸甜苦辣,也是成长的味道。怎么学会与父母交流,过自己想要的学习生活?如何摆正学习与交友的关系?是少年成长的第一课,是摆在比考学更重要位置的问题。
(阮
梅)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