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
青春岁月羽翼张扬
来源:
-->
羽毛球,一招一式,一起一落,承载着多少童年记忆。
黄女士告诉笔者,第一次接到球时的欣喜,依然清晰地记得。小时候,住在乡下姥姥家。在玩具大都是“自制”的乡下,男孩们自制陀螺、铁圈、弹弓,女孩们自制羽毛毽、风铃,一副从商店购得的羽毛球拍显得尤为稀罕。家里有羽毛球的孩子,就成了那一带的“孩子王”。三两下扒完碗里的米饭,就往他家里跑,脸上沾着的饭粒,还被伙伴们嘲笑过好一阵。笑过了,又拉着一起打球,往往一个球磨损得只剩下一半羽毛了,还在乐此不疲的用着。
至今仍在定期打球的张先生,记忆中的羽毛球是:一片空场地,只要风不是很大,在地上划几条线便构成了童年的欢乐场。白色的塑料线交织在木框中,木框连接着一根长木杆,和白色塑料球。那时,写完作业,就是羽毛球活动时间,全家人在家门前的空地一起打羽毛球。
为了让球不落地,尽可能把球打到对方能接到的位置上,这样的打法连续打上好几个小时也不会觉得累。只是想让球在空中再多飞一会儿,不落下来就好,打球的、观看的都瞪着眼睛,心理念叨着,接住接住,再多飞一会儿,再多一会儿……
溯根源
千里相似唯名不同
趣事繁多,道说不尽。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羽毛球的历史渊源究竟有多深厚。早在两千多年前,一种类似于羽毛球的游戏就已经出现。在古代中国、在古印度、在西欧各国,分散在各大洲的人民即使文化不同,风俗迥异,即使相距千里,甚至隔着汪洋大海,也要玩着同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就是羽毛球的前身,它在中国叫打手毽,印度叫浦那,西欧等国则叫做毽子板球。名字不同,兴趣却是惊人的相似。
打手毽在中国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一些文献典籍有相关记载,据《民族体育集锦》,苗族的一种“打手毽”游戏活动就是我国古代羽毛球游戏活动中的一种形式。苗语叫“麻古”。相传,远古时代,苗族的祖先在农历正月期间总要杀鸡宰牛,祭祀祖先,辞旧迎新。他们把一些五颜六色的鸡毛做成花毽,小伙子则将绚丽的野雉尾羽插在芦笙管上,成群结队到野外吹芦笙、跳月、打花毽,尽情地欢度新年,天长日久,相传至今。
那时的古老的活动“打手毽”是表演和相互传递情意的一种方式。不难想象,在专门的活动场所“毽塘”里,彩毽飞舞,芦笙嘤嘤,年轻的苗族姑娘、小伙一边打着毛毽,一边对着山歌,一来一往,一唱一和,相互传递情意,建立美满家庭。
承发展
健身之余追求专业
随着羽毛球爱好者队伍的与日壮大,2010年,市羽毛球协会应运而生。如今市羽毛球协会下,又有大大小小二十多个爱好者俱乐部。据市羽毛球协会统计,协会会员队伍已经壮大到两千多人。而这还只是加入羽毛球协会的爱好者。还有无数羽毛球爱好者,分布渗透在岳阳的大街小巷,广场、空地、操坪,几乎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羽毛球情结。
11月25日,记者来到市体育馆内,“哈哈好球!”喝彩声不时从羽毛球场传出,场内父子、夫妻、朋友、同事,各种组合、男女老少都有,着运动服,穿着球鞋的比比皆是。陆陆续续还有三五成群的人进来打球,穿着秋冬保暖的服装,把外套脱下,里面穿着全套夏季运动服。
一位在旁小憩的资深球迷,向记者分享了她的“意外之喜”。已经66岁的她,打羽毛球已经好多年,具体什么时候开始打,打了多少年,已经数不清了。因为打羽毛球有些时候,已经结识了一大帮忘年球友。近几年,要带孙儿,已经很少出来打球了,这两天感觉脖子酸,肩膀疼,就又出来打球,结果正好是碰上体育馆免费开放的时间,惊喜地发现每周二下午羽毛球场免费开放。
事后,笔者从市体育馆了解到,为了推广全民健身,体育馆内常规开放项目(包括羽毛球),除了每周二下午3点免费对市民开放外,每年的8月8日、10月1日、农历春节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和初二,这五天也是免费开放的。体育馆羽毛球协会负责人介绍,羽毛球运动场地要求不高,运动量具有可控性,老少皆宜,普及度高,益处多多。其一,能加快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对全身肌肉和内脏功能,都能达到很好的锻炼作用,缓解肩颈部疼痛。其二,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此外,羽毛球运动也是一种减压的方式,可以通过羽球飞舞,放松心态,调整心情。
本报记者
欧
梁
实习生
符
填
柳
升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