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放知青,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下放知青,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

13年间,岳阳5万青年上山下乡开展锻炼

来源:

-->

记者

张峥嵘

1

戴着红花走向广阔天地

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广阔农村大有作为,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诱惑和鼓舞。

岳阳,除一些身体严重不适,一般毕业生都进入了岳阳各县农村。不知是因为上山下乡这句话还是因为照顾,大多数下放知青几乎都在各村小山头的林场或茶场。说到林场与茶场,一般懂点农业知识的还是知道的,活不是特别多,尤其不用下水田,在农活中是相当轻松的一个活计。

这批知青相对来说,都是从学校门直接进入社会的读书人。因此,还有一大部分基本被安排进入了农村的学校当了教师。那时,当教师没现在这么严格的考评,只要大家认为水平比别人高点,成,教孩子吧。

下放,还要看地方远近,下放在大坳茶场的黑皮,当年还只二十岁。没有公路,更没有车。村里出行都是靠双脚。最近的麻塘火车站也有二十来里路了。他说当年他们三个人守着林场,虽然没事做,就春天采下茶叶,偶尔摘个棉花,再锄几下野草。后来看电影讲起那些下入大西北开荒者,他觉得自己太幸运了。但天天饿得慌。他便经常一个人溜走,登上去岳阳的火车,在家让父母慰劳一顿好点的,再第二天又乘火车转徒步到茶场,也没人怎么管。

杨丽回忆当年下放,没去几天,便去学校当了老师。年底,分物资,村民还总是不忘她一份。没什么好东西,就一小袋黄豆之类的,硬要他们带回去给父母尝尝。

作为父母,让子女十几岁就离开自己去农村,大多数表示舍不得,但国家政策都是无条件响应。

80多岁的刘奶奶说,当年,她5个子女全部下放,东西南北,不在一起。儿子还好点,最小的女儿还只有十七岁,瘦得风吹得走,那个心痛啊,真的说不出来。自己工作又忙,也不能去看他们。再者,去看谁,东一下,西一下的,交通又不方便。别说浏阳那个儿子,就是平江也是没办法去看一次。有些门道的,子女提前办回来了,她一个普通人,也没办法。好在单位看她5个子女全部下去了,第二年把她最担心的小女儿招工到了她一个单位。只是没想到的是,小女儿已变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姑娘。现在还有一个儿子在外地,就是因为下放时在那里结了婚,便没有回岳阳了。

1968年,毛主席发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0月,岳阳有1600名知识青年首批去农村插队落户。至年底,各县镇学生和社会知青奔赴农村第一线插队落户的达3800多人。

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去广阔农村大有作为。热血青年们,一个个提着行李,戴着大红花,坐着解放牌大卡车,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奔赴到了各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青年通过上山下乡,把科学文化知识带到农村,为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也使一些知青通过接触社会和实际生活,经过艰苦的劳动锻炼,增长才干,后来成为各项事业的骨干。但是,不可否认当年行政性地驱使大批往应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或大或小地破坏了平常的家庭生活。

这个时代虽然远去,但一个知青,一段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起,岳阳境内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持续了13年之久,5万多名知青先后下放到农村锻炼。艰苦的岁月,特殊的经历,时代的印记深深地烙在他们身上。

2

接受农村教育受到大锤炼

1974年,通过招工招干、参军,部分上山下乡知青陆续迁回城镇。1977年高考恢复后,少数知青通过升学离开了农村。到1980年底,在乡知青全部办理回城手续,由劳动部门分配工作,1981年上山下乡工作才基本停止。

当年的知青如今在工作单位上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昔日的生活虽一去不复返,但那段岁月里磨炼出来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却深深地影响了那一代人的一辈子。

记者采访当年下过放的某企业董事长时,他讲到这段经历,充满自豪。说自己毕业时,不知天高地厚,更不知外面世界的黑白。七十年代,去农村时,他还满怀理想,准备在农村战地斗地,似乎一个人便干出一番大作为,一个人可以改变整个世界。后来,去了才知,不但知识浅薄,更是手无缚鸡之力,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后来,队长看他长得白白瘦瘦的,不肯让他干重活。他咬牙,天天跟着真正的农民下田下地修大堤。他说,不是赌气,是真的觉得自己的无知与身体的孱弱。后来,队长让他担任团支部书记,他天天跟那些农民闲聊,认得了很多植物,学会了种植,也知道了什么是谷雨春分等等,更知道了中国传统四季识别的意义。还看到一家有事,全村出动的热情,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他说,这段经历,其实是他一生打下的最扎实的基础。

在市公安局工作的彭东升是1975年下放到梅溪区五里公社大桥林场的。因当仓库保管员,每年他要到平地公社去送两三次粮。送粮时,一担谷百来斤,30里的山路,一天一来回,路上全是小跑,头一两次因不会挑担,他拼了命地让自己不掉队。男儿有泪不轻弹,因为太辛苦,有时在没人的地方,他会偷偷地拭去泪水。“双抢时节,晚上8点到河里洗完澡,就睡下了,从来没乘过凉,第二天5点就要起床,夏天屋子里闷热,气味也很重,大家躺下就呼呼睡去,也不知道蚊子咬,第二天起来全身都是包。再苦再累,因为年轻,睡一觉就好了。”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人变得勤快,不怕吃苦。有了那一段经历,工作上的艰苦都算不了什么。”彭东升坐在办公椅上动情地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教育了一大批知识青年,虽然下放的经历很苦,但他们也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15年的知青生活培养了他做一个真正的人,慎独——这

一道德标准一直

随着

的生活。

3

苦中有甜一段岁月永难忘

据资料记载,1973年1月,巩固上山下乡的成果,由地县领导带队,有843名机关干部、知青家长、教师、知青代表参加,分成71个慰问小组,对全区上山下乡知青点和分散插队的知青进行为期25天的慰问。地、县慰问团先后深入到1907个单位,走访知青2497人,召开座谈会281场,有3306名知青参加,与1.07万名知青见面慰问,为14.72万名上山下乡知青和贫下中农进行电影放映和文艺演出。之后,地、县每年元旦前后都组织慰问上山下乡知青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下乡知青的实际困难。是年,全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达3.02万人,其中有214人入党,3769人入团,1864人被选进各级领导班子,3725人担任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农业技术员、文艺宣传员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社会、移风易俗,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突出的是,当年下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员。

1974年冬,各县、农场普遍召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5年3月,地区召开第二次上山下乡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地革委员会给8个先进单位和345名积极代表分子发奖。全区代表向全区知青发出上山下乡倡议书。之后,地、县为组织、动员每年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下农村,采取每两年召开一次“先代会”的做法,不断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至1978年,全区共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5.66万人,1979年地区还召开一次“先代会”。

全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达十几万人。其中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共青团,被选进地、县(农场)领导班子,担任社队领导职务等等,成了各个岗位的重要人才与管理人员。改革开放后,落实政策,所有下放人员及部分返乡人员再次办理手续,重新迁回城镇人员陆续得到妥善安置。

然而,回想起那苦中有甜、有苦有乐的集体生活,大家经受了锻炼,感悟了人生。当年十七、八的小伙子、小姑娘,如今已风华不再,脸上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如今四十五年过去了,但在那遥远的记忆里,是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段特殊的年代,现在剩下的只是回忆,思念第二故乡的山山水水。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