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去年7月,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条文,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眼下,中秋的脚步日渐临近,那么,对于这个被视为举家团圆的传统节日,儿女们是否已经做好回家的准备呢?
按照国际人口老年化程度最常用划分方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中,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
市人口计生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岳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3万多人,占人口总比例9.2%,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81万多人,占人口总比例为14.14%。对于其中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而言,期盼过节的心情格外强烈。
声音:每逢佳节倍思亲
8月28日傍晚,在湖畔新村的小公园里,不少老人正散步、聊天。说起即将到来的中秋节,72岁的方大妈苦笑着说:“前两天和女儿通过电话,孩子不回来,这个中秋节只好老两口在家简单吃个饭了。”虽然心里不是滋味,然而她也理解女儿:“孩子远嫁北京,坐高铁来一趟至少6个小时,奔波在路上很累的。”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的不少老人,大部分都和子女分开住,且子女大多很忙碌,除了工作外还要顾及自己的家庭,对于父母基本是一周或者数周才回家看望一次。而有些常年在外务工的子女,甚至一年只回来一趟。当问及中秋节是否一家团圆的话题时,已经收到子女回家准信的受访老人表现得很乐呵,而愿望落空的老人脸上则难掩失望之情。
不仅社区里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不时有孤独感,养老院里的老人更是害怕“寂寞中秋”。记者走访城区多个养老院后发现,大多数老人都期盼子女能过来陪他们过节,不过从去年的情况来看,中秋小长假来看望父母并陪伴过节的并不多。
市第二福利院院长金泽宏告诉记者,中秋小长假通常是3天,如果老人家的孩子在外地工作,基本会选择过年或者长假的时候过来看望,如果孩子在本地工作的话,那么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来看望他们。
调查:想回家有心无力
佳节当前,父母思儿心切,那么子女是不是同样也想着回家看看呢?记者调查了解显示,同城的父母与子女,都能做到常常见面,过节也会聚在一起,而身处异地的子女即便想回家也是有心无力。
“父母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身体也大不如从前,谁不想回家多陪陪他们啊,但现实并不允许这么做。”来自湖北襄阳的小英无奈地说,身为服务行业人员,平时工作繁忙,到了节假日更要加班加点,“只好寄几盒月饼回家表表心意了。”“坐了高铁换汽车,路上就需要一天时间,回趟家一来路途遥远,二来成本太高,暂时不考虑。”来自山东的小陈在经开区一家企业工作,他连续两年没回家过中秋节了。据小陈说,每次回家都要带上妻儿,光来回交通费就差不多要花去一个月的收入,这让小陈感觉吃不消。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年轻人并非不想常回家看看,而是不能常回家看看。受访人员给出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工作忙、假期短、负担重三个方面,这也是拖住回家脚步的主要因素。而且他们不只是中秋节难以成行,其他节日也都不一定能回家看望父母,表达孝心的方式通常是电话、短信或者邮寄礼品。
此外,对于“常回家看看”被纳入法律,受访的老人大多表示不知情,而年轻人则认为不受影响,有条件常回家的依然如故,迫于现实的照旧只能望家兴叹。
帮扶:社会力量送保障
面对不少子女不能“常回家看看”的现状,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在老龄社会中活跃起来,努力弥补缺失的亲情。家政服务,定期上门;看病就诊,送医上门;按时按需,代购上门;读书看报,文化上门……涉及居家帮助、日托、医疗照顾、娱乐学习、情感慰藉等方方面面。
“丰富老龄人口的精神生活不能光靠子女。”岳阳楼区金鹗山街道办事处综合办主任马进介绍,现在老社区的空巢老人多,最大的难题就是没人说话。为此,办事处各个社区和志愿者组织联系,让空巢老人与志愿者结对聊天,让他们的心也跟着活跃起来。
除了精神上关爱空巢老人,办事处还十分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经常让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上门走访联系,了解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和困难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日常的医疗服务,并给予指导和支助。同时,社区平时对这些老人进行不定时走访,随时注意动态,了解其子女的联系方式,有情况及时联系。
呼吁:再忙也要常回家
虽然有社区的无私慰藉,志愿者的倾心相助,相关部门也在努力健全养老设施,但是采访中多数老人还是表示,中秋节作为象征团圆的喜庆日子,最好的“精神慰藉”还是儿女能陪伴在身边。
“‘常回家看看’入法的本意是好的,倡导晚辈多孝敬父母,但其约束力并不强。”湖南金鹗律师事务所袁波浪律师说,“常回家看看”属于软法条,而非硬法律,对于不履行义务的人应承担何责任,多长时间才构成不常回家看看等并无明确规定,这也使得法规在实施过程中难免障碍。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让子女能够回得了家。比如有明文要求“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但事实上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没有探亲假,如果能通过工会监督、社会保障等方式,真正把“回家探亲”的权益落到实处,相信年轻人回家的路会顺畅不少。
“孝顺是义务也是美德,说到底还得因人而异。”采访中,认为“常回家看看”除了政策支持,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觉的市民较为普遍。来自平江的小张基本上每周都要回家看看独居的老母亲,“我觉得其实不难选择,物质可以创造,时间挤挤也总会有,只有亲情不能等,身为儿女无论多难都应尽量回家看看。”
本报记者
谢
凌
见习记者
聂
琳实习生
谭
笑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