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印象西湖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印象西湖

来源:

-->

彭新华

秋天的西湖,充满禅意,薄而透明。

印象西湖?断桥边那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是吧。那千万根银丝,纠缠着一把油纸伞,伞下的世界很小也很温暖,伞下的人儿何曾分离。长桥上那一场十八相送的忧伤也是吧。那只从梁山泊祝英台衣袖内飞来的蝶,在爱情的咏叹调里寻寻觅觅。经典的西湖只上演爱情盛宴吗?“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西湖。”游走西湖,把身心与才情交给西湖的,何止是白居易与苏轼?在欸乃的桨声中,多少人用充满智慧与豁达的文化之旅成就了西湖,也成就了澄澈的人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西湖边,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一枝沾满西湖灵气的杏花,在陆游的笔管中汲汲生长。

夜浮于水,明月如洗,青山欲滴。听得见鸟鸣,守得住月亮与星星的西湖,写就千百年的传奇。

西子一湖,灵秀之气结于山水,皆有一派正气在其中。

栖霞山岳王坟,高耸的坟堆,青苔与小草交织,浅而茸,有着翡翠的绿。阳光平实而从容,从入云的树丛里轻轻一抖,一团团,水雾一般绽放,沾在叶片上,跌在草丛中,质感而温暖。

走近岳王坟,松树与皂荚树环伺而立,高大威武,分明是大战临近之时肃立的将士;藤葛如麻,缠绕树干,风中传来噼哩啪啦的响声,更像两军对垒之际铿锵的鼓点;山草如茵,铺陈地面,随风而起,有如战马疾蹄而去后的滚滚尘烟。金戈铁马的画卷在眼前一一铺陈,充满着战争的硝烟与想象的壮丽。风雨凄凄,岁月流逝,岳王坟边走过了多少人,他们怀着崇敬和向往而来,扼腕叹息,怀着绵绵的思念与深深的感怀而去。无数的岁月与脚印如果化为文字,足可以写上一篇气势恢宏的爱国雄文,那是可以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相媲美的。在透明的秋阳里,一位老人绕着岳王坟转了一圈,坐在旁边的石栏上静默,与岳飞做伴,在千年流逝的岁月中走上一程,哪怕是一分,一秒。这位老人姓丁,沈阳人。他告诉我,解放前,在杭州做工的父亲回家,随身带了一张照片,是父亲在岳王坟边上的留影。“我是听着岳飞抗金的故事长大的,这次来是替父亲还愿。”老人喃喃自语。

西湖的正气来自于岳飞金戈铁马的岁月,也来自于革命志士鉴湖女侠秋瑾的振臂一呼。秋瑾生前携友畅游西湖,啁啾的鸟鸣与湖光山色,让她无限感慨,嘱友:倘我为革命而死,将我埋在西湖边。碧血黄沙铸忠魂,狂飙一曲从天落。秋瑾的牺牲尤为悲壮,她不仅是一个女子,还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当革命需要之时,她义无反顾、毫无畏惧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临刑前,秋瑾口吟“秋风秋雨愁煞人”,只这一句,刽子手已经举起了屠刀。后来者续上的,除了诗句,更有未竟的事业。秋瑾被害后,遗骨先葬西湖,再迁湘潭,后又迁西湖,秋瑾的遗愿终于实现。孙中山先生言:革命成功,江浙首推秋瑾。此地身安三尺土,当年力辟九重天。天地悠悠,西湖有情,她有幸拥有了这一片宁静的土地。西湖,永远留下了她的足迹,她的身影,甚至于她那温暖的呼吸。

文人雅士的自由品格,向往的是公平与正义。沉寂的西湖,没有灯光的夜晚,穿一双木屐,踢踢踏踏,走过断桥,走过西湖。如果你能听见,这个人一定是苏曼殊。就是这个半嗔半痴的和尚,编辑了秋瑾的遗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抗战期间的杭州,是汪洋中的一条船。钱塘江大桥的设计与建造者茅以升,大概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会亲自去炸桥。大桥建成未及三月,日军铁蹄踏上北岸桥头。最后一批难民逃过西湖逃过大桥,将惶惶不安的生命投向不愿做亡国奴的未来。茅以升守住大桥,最后一刻拉响了炸桥的导火线。如果你能听见,一定是他血液里奔涌着的为民族抗争不屈的呐喊!

徜徉在西湖,寸寸相思,真是有唱不尽的山高水长。爱恨情仇,铮铮铁骨,民族大义,让人守得住心灵的,只有西湖。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