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开学
不一样的印记
来源:
-->
高校日前陆续开学,大一新生们背负行囊入学的场面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上大学到底需要带些什么物件?每个年代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的答案。近日,记者采访了各个年代的大学生,他们的开学装备大不相同。以前,70后大学生别着BP机就是前卫,80后大学生则以手机为炫耀品;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90后大学生的入学装备“升级”到了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
七十年代
被褥、杯子、洗脸盆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当时高考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
家住四化建的刘兴旺是上世纪70年代幸运的大学生,他于1978年考入青海大学,读中医专业。那时候能考上大学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不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家人给子女的鼓励也仅限于精神鼓励,开学时给备下的物品除了被褥、杯子、脸盆等再无其他。喜欢音乐的刘先生自己动手做了一根笛子,当做大学期间的消遣。他还记得当时上大学免学费食宿费。
八十年代
蒲草枕头柳条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考逐渐恢复正常,生活物资比较匮乏,经济水平也很一般。这时候的大学生作为奇货可居的稀缺人才,被称为“天之骄子”,可他们的入学行李也只是简单的几样生活用品。
家住南湖40多岁的任春女士1988年考上湖南师范大学,当年上大学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考上大学是件了不得的事,亲戚们送脸盆、送毛巾,爸妈买了一块布给她做被单。用军队打背包的行李带将被子打包,脸盆、毛巾、几件衣服等日用品用尼龙网兜装着,就坐火车到长沙了。说起当初的行囊,任春念念不忘的是一个枕头,把蒲草晒干编成枕头,外面套上布袋子,那才柔软、舒服呢。在那个年代,物资按计划供应。进校之后,买了一个柳条箱子装衣服。
九十年代
录音机、单放机成必备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个过渡的年代,统分和并轨收费并存,又恰逢中国经济的腾飞,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既没有统分制下的拘束,也没有市场化后的就业重压,他们的行李里多了不少时髦的玩意儿,也是当时中国正在努力与世界接轨的证据之一。
家住“六九0六”的胡云,1992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全国的高校基本上实行了公寓化管理,被褥、日用品都不用学生自带。他买了一个白色的人造革大箱子,可以装很多东西,他放了秋冬的衣服、几本书、英语词典等,他哥哥还送了一块手表,价钱记不清了,反正很便宜。因为要学英语,那个时代,录音机、单放机几乎是必备的。他还买了一部黑色的BP机挂在腰间。那时候把BP机挂在腰间感觉非常洋气。
00代
手机MP3比较常见
家住岳阳市经编厂的吴良2002年从岳阳到武汉大学求学。据吴良介绍,当时的学费为4800元/年,住宿费1200元。入学时,家里专门给她买了当时最流行的诺基亚带手写的手机和纽曼MP3,共花费1800多元。到了学校后,吴良发现,每个宿舍有一部固定电话,周围同学行李都很简单,有手机的较多,如果需要上网的话,大家都会跑到图书馆的机房,刷卡上机。周末时,机房往往爆满,需要轮流上网。
如今
相机电脑一应俱全
昨日,家住城区新胜小区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儿子石磊今年要去复旦大学读书,开出了一张预算单,李先生初步算了一下,这张预算单已经超过1万元了。“几个电子设备都要换新的。”李先生给记者列举了一下账单:近2000元的手机、近3000元的电脑,2000多元的相机、1000多元的衣服、他和儿子去学校的路费钱1500元左右、前期零花钱和生活费5000元。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城区的高校,在湖南理工学院就读的大一新生张丹告诉记者,她的装备,除了随身携带的衣物,就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数码相机和手机。其他东西能在这边买就不用背过来了。张丹表示,一些生活用品从家里带过来太麻烦了,还是就近买比较方便。
记者调查发现,在高校新生的行囊中,数码产品已成为很多学生的必备品,但生活用品和衣物等正渐行渐远。
专家观点:入学消费应量力而行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开学装备日益精良,几十年间,开学投入的增长更有“一飞冲天”的态势。值得思考的是,大学生的入学消费应量力而行。
对于大学新生入学的消费问题,岳阳市社会心理学专家戴卉表示,大学新生每个年代入学都会购置装备,但无论哪个年代购置装备都应量力而行,只要能够保证入学的基本要求,就没必要为了消费而去浪费,更不要盲目攀比。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应该给予多方位的指导,让他们明白生活、生存和生命的路该如何行走,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对亲情感恩和回报社会,而不是无限制的索取,甚至因为索取不成而乱发脾气。
孩子也应该多为父母考虑,从自身家庭条件出发,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和他人攀比,要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靠手机或电脑有多好,而更多的是靠内涵,多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内在赢得他人的喜爱和尊重。
本报记者
李弈萱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