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民族的风骨与传承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民族的风骨与传承

来源:

-->

◆古藤客

《先生》

《先生》编写组/编著

中信出版社2012年8月版内容简介:

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百年教育之魂魄,是国之方向性指标。本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十位先生身影,揭示百年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书中涉及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等人,将他们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通过故事点滴渐次呈现,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

当下,民国先生的形象和思想,仍在影响着国人。近日,由“先生”编写组撰写的《先生》一书,为我们再现了当年最有范儿的民国先生们。全书用一种娓娓道来的笔调,以全新的视野,对纷繁复杂的国学人事,进行了新的评说,为我们揭示了先生们的真实风貌。

所谓“先生”,即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涌现出的心系国家的知识分子。从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到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他们开风气之先,不坠青云之志。他们或温文尔雅、或慷慨激昂,但都深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理。

十位先生构成了民国时期灿烂的人文星图。他们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学术风范、学问自由,莫不是时代的榜样。在波澜壮阔的民国文化、烽火连天的抗战守拙和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中,他们宛如顽强的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他们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睿智、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所以说,就文化自身发展而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民国绝对是一个不应漠视的时代。

十位先生扎根于传统,却无不高于传统。他们均从传统的土壤中成长起来,最终均肩负起安邦救国、精心育人的重任。中国的传统文人,历来以匡扶正义、安稳社稷为己任,这就是所谓的“治国、平天下”。民国先生的那种儒雅、学养、对自我的克制以及对社会的奉献,应该千秋万代去绵延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用含蓄而内敛的笔法,把一个个历史人物描写得生动活泼。或许胡适的儒雅理性会惹来激进主义一派责骂,梅贻琦办校的脚踏实地从小做起又可能招人小瞧,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等的俯身乡村致力平民教育,更可能会让当今的名校教授们不屑一顾。只是这些却仍然不能影响先生们的个性分明、风骨卓然,不管是早早去世的,还是留在大陆或去了台湾的,每个人都足以辉映后世。如今,抹去落在他们名字上的政治尘埃,我们会更加清晰地看到他们的前世今生。

那时的先生们,不擅争评职称,却更擅长个性教学;有知识,也更有情趣;有性格,也更讲人格和品格;教学相长,倾力爱护学生;不独守三尺讲台,更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大国民风范。陈寅恪先生在《论再生缘》中说:“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举其一例,可概其余。此易见之真理,世人竟不知之,可谓愚不可及矣。”

读史使人明智。《先生》试图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和人文风貌,先生们的音容笑貌,已经影响并将继续影响一代代人。有人说,历史从来都暗合了某种规律,暗合了某种因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读《先生》,读民国史,也是在研读我们自己。

(摘自凤凰网读书)

延伸阅读

《不做教书匠》管建刚/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版

这是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在书中,作者针对教育现状以及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谈经论道,全书各部分乃至每章间的珠联璧合,好似珍珠串联在一起,令人反复玩味,爱不释手催动青年教师犹豫乃至一度停息的脚步,如同一级级台阶,拾级而上。作者系苏州市学科带头,著有《魔法作文营》,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习作200篇的记录。

《李镇西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版

当代教育家“中国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三十年心血之作,献给老师们的最好礼物,三十年心血之作,教师案头必备用书。全书涉及应试教育、惩罚学生、老师的浮躁、家长送礼,教师进修等等中国特有问题,讲解怎么做老师,如何做人,怎么适应社会,非常实用,国内顶尖教育名家朱永新、孙云晓以及著名作家周国平、卢勤联袂推荐。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