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煮湖论道文化岳阳魅力扬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煮湖论道

文化岳阳魅力扬

来源:

-->

记者

张峥嵘

实习生

巴陵软宝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

岳阳,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便有了人类生活的种种记录。伴水而居,依山而生,聪灵的湖乡人们,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岳阳各县市不同风格的地方戏剧、戏耍、民乐、民俗。随后又以其美好的愿望与丰富的想象深厚的文化水平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美丽传说与典故,为岳阳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精细宝藏,留下了享之不尽的巨大精神财富。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分布于汨罗市的汨罗江流域中下游一带。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止,整个节日活动除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祭屈等都有神秘的仪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2005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岳阳巴陵戏

巴陵戏原名八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它是湖南省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书。最早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巴陵戏现存传统剧目三百七十多出,音乐分声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角色分生、旦、净三大行,其表演有“内八功”、“外八功”等技巧。

平江九龙舞

平江伍市镇白杨村九龙舞,它以艺术套路复杂,演出阵容强大,打击乐地方特色明显而著称。据史料记载:平江九龙舞始于汉、兴于唐。九龙舞表演的传统艺术套路有26套之多,200多人演出。2008年,平江九龙舞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最早起于清、嘉庆癸亥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岳阳花鼓戏广泛吸收岳阳民间小调,山歌特色,同时汲取了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具有湘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乡土气息。音乐花鼓戏声腔艺术丰富,主要分为锣腔、琴腔、锣腔散曲三大曲系,其中传统剧目一百多出。2007年,岳阳花鼓戏正式被国务院确认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临湘花鼓戏

临湘花鼓戏起源于湖南临湘境内的桃林河流域,因主要演奏器具为本地特制的嗡琴,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脱胎于临湘的山歌、民歌、夜歌、孝歌、小调等地方音乐,形成了以琴腔为主,以锣腔、吹腔、套曲、地方小调为辅的五类声腔,有曲调三百九十余首,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近百个。

●长乐故事会(汨罗长乐抬阁故事会)长乐故事会据考证源于隋唐,盛于明清,上世纪八十年代已达顶峰。长乐故事会不是普通的说故事,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传统民间杂技,并集表演、彩绘、历史、天文、地理、文学、民情、时代精神等融为一体的民间行为艺术。

岳阳,得天岳之灵,地居其阳,故容天地揽乾坤之精神。

岳州,湘楚文化之重要开篇,湖湘文化之基础源头,其文化底蕴和文化体魄自不言说。历数万年行程,湖乡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了其独特的人文文化体系,为后代积攒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书写了经典的诗文篇章,建造了无数引人朝圣的古迹,传承了让世界各国惊叹的文化遗产。

溯源岳州,地下物质的丰富,不只是宝藏的蕴含,更是过往的承载。一部地下史记,见证了岳阳从远古走过的辉煌足迹。从夏、商、周筑彭城到麋子国,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一步步铸造了它的博大精深。

有据可查。临湘沅潭镇长源村发现的原始人类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见证了岳阳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狩猎文化;汨罗黄家园遗址,记录了岳阳从渔猎生活进入定居的劳作生活,大量古文物佐证了岳阳先民们在9000年前农耕文化和陶文化的古远与变迁;约4500年的库存的华容车轱山遗址,向人们展示着玉璜、玉佩、蚕壳陶杯等光可鉴人的精致制工,证明了岳阳玉、陶、纺轮、纹饰、纺织文化的发展水平;夏、商、周的3000年前,岳阳为三苗之居,广泛与中原交融,古越族在此繁衍生息,佐证了岳阳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商周,在城陵矶水口交汇点这一控扼水陆交通的咽喉部位筑“大彭城”,广辟商业、耕织、街市,再现了其繁荣景象;公元前505年,楚国重地,楚昭王遣王孙在梅子市(今梅溪乡梅子市村),筑东麋城,迁其遗民于此,同时又在今岳阳楼一带筑城,驻军监视,称西麋城,看到了岳阳的引力。至公元前278年,屈原屈大夫抱石投江殉国,蓝墨水河的上游,湘楚文化、湖湘文化从岳阳向外漫延。

脚步行至今天,从荒蛮之地,从流放之所,到如今的联合国评定最佳宜居城市,全国最有幸福指数的城市,见证了岳阳的城市魅力,见证了岳阳从精神到生活,从经济到环保整体建设的文化涵养与雄才大略。

地域文化在哪?城市的风情到底体现在哪里?当然与吸引人之强烈共鸣的文化魅力有关。离开了文化,我们不可能享受到岳阳的风情,更不可能产生“直抵人心”的妙想。因此,岳阳的魅力在其美,在其秀,在其净,更在其文化灵魂和精神的要义。

文化,不是一日之造,不是一时之兴,它是生活群体智慧营造的特性方式。在一片土地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气息,一种况味,一种个性,一部他人只可模仿却无可替代的生活秘籍。走近,走进,用心,细品,方可悟出几分的神秘,更是感觉到让人趋之若鹜的神奇。

因此,衡量一个城市魅力的标准不是规模,而是保持其文化特色的程度。

是的,我们走遍神州,走不出岳阳楼的视线,走不出《岳阳楼记》的典范,读不尽古街古巷的沉淀,离不开文庙孔子的教诲,读不透几百本族传宗祠的神奇,离不开千年慈氏塔的方向,解不开一巷五教的神秘,洗不掉鱼巷子的湖乡浓郁。

从春秋战国三国点兵到抗日三战三捷兵家必争之地的战功;从鱼巷子湖鲜平江野物到华容团菜的食俗;从三田一洞椒子茶汨罗的芝麻豆子茶到平江熏茶的茶品;从巴陵戏长乐故事会到汨罗端午习俗的民间文艺;从岳阳楼慈氏塔到湖滨大学的建筑风貌;从陆城聂市到张谷英的古村奇巧;从洞庭湖君山岛到平江丹霞地貌的自然风光。

是的,文化,是一个地域长期积累的厚重盔甲,包裹着柔软的地区人文。在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形的足迹,记录了一座座山,一汪汪水,一片片屋,一段段家书,一个个人物,形成无形的文化,创造了岳阳这方水土的内秀。文化,让每个岳阳人也让巴陵古城有了赖以生存的勇气,增强了一个城市的素质与底气。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情怀,让《岳阳楼记》跃然纸上,也让岳阳永守胸怀,而“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更如一幅画卷展示了岳阳的独特人文景观。

岳阳,以洞庭湖为图腾,以岳阳楼为坐标诠释着文化两字。

围湖而坐,我们煮湖论道,文化渗浸的岳阳,魅力飞扬。

巴陵硬宝藏17处国保单位大盘点

寻古觅迹,走过几千年,岳阳无处不留痕?

17个全国重点保护单位,44处省文物重点保护,110处文化名城历史建筑。不需细说,你每站在一个地方,面对千年的存留,面对每个古迹的记录与诉说,都会让你释疑什么叫历史,什么叫文化,什么叫发展,什么叫态度,什么叫底蕴。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只能从17处全国重点文保的微描里,去解读岳阳的深厚。

●岳阳楼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前身为东汉末年鲁肃修建的阅军楼,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始称岳阳楼。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

●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

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于清同治六年迁建于此。1928年7月22日,由中国共产党人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平江起义”,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

任弼时故居

位于汨罗市弼时镇,始建于清末。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屈子祠

位于汨罗市汨罗江下游北岸的玉笥山上,又称三闾祠,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建。始建于汉代,今屈子祠系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迁建于此。新中国成立后曾分别进行了四次大修。

岳阳文庙

位于岳阳市岳阳楼区郭亮街学道岭。又名岳州文庙、岳州学宫。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历代均有维修。

张谷英古建筑群

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始祖张谷英起造。该建筑群总面积51000平方米,现有巷道62条,天井206个,房屋1732间。

铜鼓山遗址

位于岳阳市云溪区陆城镇新设村长江东南岸的铜鼓山,遗址于1982年发现,198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挖掘,除商时期遗址外,同时还发掘清理了春秋时期墓葬7座。

罗子国城遗址

遗址地处汨罗江下游南岸自翁家港至马头曹之间一块广阔的土洲上。1992年至1993年,岳阳市文物工作队对罗城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

大矶头遗址

位于岳阳市云溪区陆城镇新设村塘湾组马鞍山西南部龙头顶延伸至长江的矶头上。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竣工落成。

慈氏塔

现存慈氏塔为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所修,距今已有947年历史。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及以后各朝均对慈氏塔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维修。

●湘阴文庙

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现存建筑系清乾隆九年(1744年)重建,建筑群南北长280米。

龙窖山堆石墓群

位于临湘市龙源乡东部,在龙源乡东部石窝山、打栗坑、灵官冲、赵家坡、大崖塝等13处分布着排列有序、规模不等的堆石墓群,初步统计有348个。

●左文襄公祠

又名左公祠,是为纪念清末左宗棠而修建的地方性祠庙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岳州关

又名城陵矶海关,俗称上洋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岳州开埠,岳州关正式开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中、下三座关房及附属建筑完工。岳州关现仅存上馆,即上洋关。

●岳阳教会学校

1910年,校舍建成,并设立大学部,俗称湖滨大学。现存建筑共有13栋。

中共平江县委旧址

1927年6月至1928年3月,以毛简青为首的中共平江县委在此领导、策划、指挥了1927年的秋收暴动和1928年“三月扑城”武装暴动。

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十七集团军司令杨森,为纪念湘北抗日和长沙三次会战的胜利,于1942年12月题写并在大云山完成的大型“三战三捷”石刻。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