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小巷走向国际舞台的巴陵戏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从小巷走向国际舞台的巴陵戏

来源:

-->

文/图

记者

张峥嵘

实习生

寻访茶巷子,一个主角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巴陵戏。

如果说,茶巷子是靠贩茶叶摆茶摊起始的,那么,其兴旺,说书、唱戏功不可没。老居民都认为,茶馆的兴隆都是伴岳舞台的福,沾戏院的光兴旺起来的,也不无道理。那时无电影电视可看,戏院生意当然好得多。每天白天演两场,晚上也演两场。早早挂出戏牌子:挂上名演员之名和剧照,招引观众。热天则在露天剧场演出,观众坐简易的条凳。出了茶钱的观众,戏院里会有人送热茶或凉茶,并把热水毛巾递到这些观众手里来,服务实在很周到。当然,没有钱天天看戏的,坐在茶馆,隔墙听一天戏也乐在其中。

潜心创作代代相传新人出

建国后,在政府的关心下艺人的经济收入得到保障,特别是1958年剧团转为地方国营后,政府都有专项拨款。演出与排练场地,政府也作了妥善安排,茶巷子的岳阳剧场后来还专门修建了排练场。特别是住宿方面,先是划拨公房解决青年演员的问题,后又拨款划地,在岳阳影剧院、吊桥、便河园等处盖宿舍楼,巴陵戏艺人终于安居乐业了。

他们在茶巷子阵阵茶香中开始潜心创作并培养新人。

巴陵戏虽然在兴盛时期有“巴湘十八班”、“巴湘十三块牌”之称谓。兴办科班培养艺人,从清代道光年间到现在,为培养新人,更是不遗余力。前辈们带小辈更是全力以赴,倾其所有。现在活跃在岳阳巴陵戏舞台的一批国家一级老演员,大都是从茶巷子的岳阳巴陵戏院舞台上,在老前辈们的传授下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据现在仍然住在茶巷子里的剧院二胡演奏演员詹才顶老人回忆。他是1970年进入巴陵剧团,那里已没有演传统的老戏目了,演得最多的是八个样板戏之类的现代剧。偶尔也演陈亚先几个人创作的小剧本。那时,陈亚先还年轻没现在出名,但才气好。写了剧本后,再通过作曲推上舞台。更多的是从外地引进的剧目,如《园丁之歌》之类。当时进剧团也没有现在的层次之分。什么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正式聘用编制、临时编制等等级别。那时,能招进来,便是正式工,便是革命的工作者。他就是当年下放在新开上文村后招工进的一个拖修厂,会拉二胡的他搞文艺汇演时师傅任舜根看他二胡拉得韵味十足,10月便调入了巴陵剧团。这在现在似乎不可能,因为,至少编制是不统一的。但那个年代,人才引进是真正给了人才出路。

巴陵戏在茶巷子有了正式的舞台,其实也不是天天守着戏院的。一般都是一年365天有200多天在全省各县乡演出,其余时间练功,相当辛苦。很多人吵着调走。詹才顶当时孩子小没法照顾家里,要求调入了百香园任经理。

说起来,巴陵戏助了一个茶巷子经久不衰的经济,自己却一直命运多舛。在后来的这60年中,同样走过了一条波浪起伏式的道路。这既与巴陵戏曾一度离开故土近30年有关,又与文化大革命的骤然中断传统戏的演出相关,更主要的是时代的飞速发展,电视、电影、网络、卡拉ok等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加之人们在文娱活动中自我参与意识的增强,以致造成巴陵戏的演出经常出现门可罗雀场面,令人扼腕叹息。

文化人文沉淀在老街老屋

据50多岁的张女士回忆。十几岁时,在外地工作,有一个朋友是巴陵剧团的子弟。每次来岳阳,朋友都在上班之前,将她送到茶巷子巴陵剧院看戏。大大的戏院,天天有演员们在一片民乐声中开始了声情并茂的排练,她这样包场性地“偷费”不知看过多少名家的表演。这样看了几年,不知哪天开始,再去时,开始了演电影。记忆中,李谷一在湖南的“乡恋”巡演,岳阳场就在茶巷子的巴陵剧院,不知李谷一是否还能想起这个叫茶巷子的古街。张女士说当时只记住了一个十几岁的小演员张也。看看现在的张也,便知岁月过去了多久。

很多还住在茶巷子,曾经在巴陵戏院工作的老职工痛惜地说,巴陵戏虽然深受民众喜爱,但后来的路越走越窄,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负担。正好当时看电影相当火爆,为了经济收入,巴陵剧院正式改成了巴陵影院。只是好景并不长,电影院一个个平地起,加上城区越走越远,巴陵影院再次迎来改制,为中外合资陵龙公司,成了当时闻名的陵龙夜总会大舞厅。从岳阳传统戏剧,到屏幕的电影,走向了时尚的歌舞。舞台的消失,也隐示了巴陵戏的走向与没落。好在,沉寂一段时间后,现在的巴陵戏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扶持,已成为了全国出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得过无数奖项后,重震声名。今年,岳阳传统戏剧脱颖而出,入选参加土库曼斯坦2014阿瓦扎国际音乐民俗文化艺术节。巴陵戏终于从茶巷子走上了国际舞台。

记者在茶巷子无数次寻找当年的戏院,但都失望而归。再次寻访,有老人指着一栋隐在街市背后的院子说,这里住着很多巴陵戏院的老职员。走进他们的家,才发现此刻坐着的这栋开发的商品楼,便是当年经过无数身份变更后的巴陵戏院原址。

巴陵戏走出了茶巷子,走到了会展中心,也走上了国际舞台,但一批老戏剧团工作者留在了这里。

守着一条古巷,守着一份记忆,守着一段历史,也守着巴陵戏的根。

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沉淀在老街老屋老树老街坊的故事里,沉在这些老人的记忆中,就像湘西蜡染布上的原真性图案,诗意盎然。

结束流浪戏台落脚茶巷子

八十多岁的徐爹称,他们那时的老屋平房早拆迁了。少时生活的印迹越老却越清晰,无法忘掉。“岳舞台”巴陵戏院就在茶巷子,离我家不远,几步路。巴陵戏的锣鼓闹台声,多少年没有听到过了啊!听说,现在巴陵戏都演到国外去了,还得了大奖,这是我们岳阳人的骄傲。好东西就一定会留下来,也一定会发光。

提到巴陵戏很多人知道其声名远播,却少有人知道它保存至今走过了一条怎样艰辛的路,一代代艺人付出了怎样的心血。在长达几百年的发展中,一直演无舞台,居无定所。

据记载,巴陵戏已有300多年历史,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因艺人多出自巴陵和湘阴(含今汨罗市)之故,最初称“巴湘戏”,后因它形成和流行于古岳州府,也有人沿用古代民间对戏剧团的叫法称“岳州班”。

1953年,以岳阳古称巴陵,始定剧种名“巴陵戏”。清代中末叶是巴陵戏的鼎盛时期,曾有“巴湘十八班”、“巴湘十三块牌”之称,湘北茶楼酒肆,“串堂”“围鼓”演唱经年不辍。当时成书的《小五义》、《华丽缘》都有关于“岳州班”的描述,足见当日流行之盛。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岳阳商会为对抗咏霓戏园的京班,改乾明寺天王庙为戏园,戏班总名之“岳阳商办岳舞台”。1919年,岳阳商会将行头租与许升云,从此园班分开,戏园更名“岳阳大戏院”,岳舞台则成为巴陵戏班的专用名称。

1949年岳阳和平解放,有两人合股在茶巷子将一新茶园改为戏院,作为巴陵戏的演出场所。岳州巴陵戏创立百余年,一直没有固定演出场所,刚从外地回岳不久的岳舞台艺人,自此才有了落脚之地,终于在繁华的茶巷子有了一个正式演出舞台,结束了忐忑不安的流浪生涯。后来戏院几经改建,又称巴陵戏剧院。巴陵戏作为岳阳地方戏种,因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深受岳阳人民喜爱。自此,来茶巷子看戏的人络绎不绝,连同戏院周围的茶铺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茶馆也越开越多,这条巷子也就成为名符其实的茶巷子了。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