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包面”:担郎声声远味香久久浓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包面”:担郎声声远

味香久久浓

来源:

-->

本报记者

张峥嵘

馄饨,岳阳人叫“包面”,是老岳阳人最爱吃的特色小吃之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巴陵的包面,味腴酒家的小笼汤包,巴陵面馆的虾爆鳝面,鱼巷子的油炸虾饼,宝塔巷工农饭店的大火花卷……都是那个时候的人们最爱吃的食品。很多老岳阳人还记得,那时挑担包面行街走巷,拖着老岳阳口音“包面哦~~~”的吆喝声悠长悠长,香味随风飘去很远很远,至今还留在很多人的梦里萦绕。虽然现在满街还是有各种做馄饨的小店,但再也吃不出记忆的浓香。

的记忆

被老岳阳人叫包面的其实就是馄饨,这是曾经非常受岳阳人欢迎的一种纯手工食品。

薄得透明的皮子,一碗剁得细细的夹精夹肥的肉,左边一锅沸水,右边一锅高汤。师傅一声吆喝,一根筷子夹一坨肉随皮子一飞,开水一翻,配上高汤,放点葱花,撒点胡椒粉,趁热边吹边吃,转眼满头大汗,碗已见底,汤水不剩。在那个年代,这算一种奢侈的享受,偶尔吃上一顿,让人回味很久。

据现在50多岁的刘大姐回忆,那时,计划经济,日子过得贫困,吃的东西稀少,吃了一碗包面才算真正进了城。有次跟父亲从乡下到岳阳来办事,吃了一碗包面,回去跟村里人炫耀了半月。

现在还住在南正街的老工人黄师傅说,以前去岳阳饭店想吃碗包面,真的是很难。偶尔父母开恩,心痛半天拿出节约下来的二两粮票一毛钱去尝个鲜。先买票,排很长的队,闻着味,亦步亦趋。那时的服务员哪像现在个个笑容满面,迎来送往,一个个恶狠狠的,稍不留神,被她们骂得半死。好不容易买到票,又排到等包面的队伍里,哪怕轮到了你,手脚慢点,早到了别人手里。但就是这么难,天天岳阳饭店门口,吃馄饨的,吃豆皮的,吃三鲜面的,队伍排老长。

最让老岳阳人怀旧的是,冬天,从天岳山影剧看场电影出来,刚走在北风中,便听到一声:“包面哟……”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停步,站在

担子前,看师傅手一卷一挥,水沸,右边担

里提一勺汤倒小碗,竹漏提起包面往浓汤

里一放,撒一把胡椒粉,口水就流出来了。

看一场难得的电影,吃一碗美味

的包面,一路哼着小曲心满意足地回

家,躺在床上,回味无穷。

的品种

改革开放,随着各地特色小吃的涌入岳阳,加之很多商家利欲心强,工序偷工减料,包面逐渐失去了本地的传承,口感越来越差。以传统方式纯手工制作的老包面师傅也没有几人了。

包面这种半北方半南方式的点心,到底一直是岳阳的特产,还是后来引进,这个肯定是没法追究了,但它在中国很有历史渊源。

说起馄饨的称谓,西汉扬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说明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

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那个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馄饨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改进,很多地方根据本土口味及特产配料上也进行了改良。现在,馄饨成为了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对于名号各地也叫法不一,品名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无论叫什么,无论在哪个地区,其制作工艺一直相差无几。

只是,看似简单,真正动手,并且做到曾经岳阳饭店包面师傅那如行云流水的动作,人间绝味的味道,薄而不烂,浓而不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的习俗

馄饨不但名目数不清,其传说更是经典而赋有历史意义。

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馄饨,在岳阳是没有这般吃的讲究,追根溯源的话,它在岳阳应该算一种外来食品。但一个有文化历史底蕴的城市,一种小吃,哪怕是引进,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并热爱,就会一直是一种强硬的难以消失的文化载体,特别顽强地存在于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个家里,每个子孙心中。它和本地语言一样,承载着地方的民俗和物产,反射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老巴陵容福记的馄饨就是这样,秉承了纯正的手工制作工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用一碗热乎乎的馄饨抵过每天过年一样的感觉。而它的消失,是岳阳很多特色的小吃消失的现象代表,它不仅仅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更多的是它还是街头巷尾很多岳阳人津津乐道渴望尝试的美食。

再创新

现在,随着舶来品越来越多,岳阳人对曾经的美味越来越怀想。如数家珍的传统美食手艺的失传,已经不再只是停留在渴望的呼声里,它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并有了行动。

在四中门口及步步高楼上,有一家特色快餐店,门口一个商标让很多人好奇:老巴陵容福记馄饨王。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这个商标是一个叫胡韬的土生土长岳阳人注册的。

作为新生一代的创业团体里,大多数开的是新型的甜品店、咖啡馆、酒吧等等。但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他不想打工,一心只想自己创业。当时,家人齐心协力各抒以见,列举的项目不计其数。胡韬一一听着,心里却暗暗有个主意没说出来。

他从小听父母邻里常常提起岳阳一种“包面”,赞不绝口。他详细市调后发现其实就是馄饨,跑到街上一试,回来狐疑地问父母:“那有什么好吃的,还被你们夸成这样?”父母摇摇头说:“唉,现在的馄饨再不是以前的做法了咯,再这样下去,老手艺便失传了。”

父母按照以前听来的方法,买回最筋道的面粉,采用纯手工方式,和面、揉面、擀皮、切皮、斩肉,再用上好的猪骨配以海鲜、香菇等,再加上当归、枸杞、老姜等地道配料,文火熬上一个通宵,熬出一锅又香又浓的高汤。通过20多道细致到位的工序,父母总算端出来一碗上面点了几根芫荽,香味浓郁、晶莹剔透的馄饨放在胡韬面前。刚试一口,胡韬便跳了起来,说了一声:“我就做这个!”

小小的岳阳包面,成就了他的创业梦。为了让岳阳馄饨走得更远,胡韬已经在国家商标总局进行了商标注册。是的,岳阳还有好多好东西值得发掘。我们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传承岳阳传统美食,保留并发扬光大。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