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生富贵岂有极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人生富贵岂有极

——大明名臣刘大夏的故事

来源:

-->

张善亮

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举办的《共产党员手机报》,在【国学经典】栏目中,向全国三百三十二万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发送短信:“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这条短信,语出明代李梦阳《奉送大司马刘公归东山草堂歌》。手机报以此教育共产党员,人生荣华富贵哪儿有尽头?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的关键就是要像大司马刘公(刘大夏)一样,能够为国牺牲。

刘大夏(1436-1516)明代大臣。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明天顺八年(1464)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兵部尚书等职,是著名官吏、水利家、军事家,为官42年,历仕四朝。《明史》《中国通史》等史籍认定刘大夏是明朝九大名臣之一,“弘治三君子”之一。

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大臣,刘大夏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反腐败,举清廉,惜群民,是一个万民称颂的清官。他曾经说过:“居官以正己为先,不当独戒利,亦当远名。”又说:“人生盖棺定论,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正因为此,他虽离世近500年,仍受到中组部“共产党员手机报”和家乡人民的推崇,他的故事仍在当地百姓中流传。

拒收礼金

皇帝赏白金

刘大夏任兵部尚书(国防部长)时,朝廷施行六年一次的朝靓制度,即省府官员定期进京述职。当时,外官进京朝见皇帝,必多带诸般礼物送给在京大臣。也就是说,为了求得升迁,全国各地省府官员纷纷上京送礼,跑官要官。身为兵部尚书的刘大夏和都御使戴珊,对来访者都热情接待,如实汇报官员的考核情况,但对送来的礼品银子,却从来坚辞,分文不受。他们的清正廉洁之名,各级官员有口皆碑,弘治皇帝也深为感动。

一天,弘治皇帝把刘大夏与戴珊召到殿上,称赞他们,现在实行朝靓制度,送礼送银子,跑官要官的人很多。有些大臣担心被别人说收了多少多少银子,紧闭大门不接待跑官送礼者。其实,如果都像二位爱卿,清正廉洁,坚辞礼物银子,且声名远播在外,即使把自家的大门打开,接待访客,又有谁敢来行贿送礼送银子呢?

为了倡导洁身自好廉洁奉公的官场风气,此次召见,弘治皇帝特命中官拿出两大锭银子(“两笏白金”),亲手赏赐给刘大夏与戴珊(“各赐中锭50金”),作为对他们的奖赏,要他们拿去作为“买茶果招待来客之用”。

一时,弘治皇帝赐银奖励刘大夏戴珊廉洁奉公的事,在朝廷内外传为佳话,以至出现了“弘治年间朝多君子”的空前盛况。

不畏权贵

“收市”治官倒

弘治十年(1497年),朝廷接到举报,宣化府兵饷出现严重混乱与舞弊。朝廷任命刘大夏为左佥都御史(相当如监察部副部长)前往查处。临行前,户部尚书周经好心提醒他,边塞势家子弟操纵了粮饷的买卖,务必小心从事,不要“以刚贾祸”。刘大夏称:“处天下事,以理不以势;定天下事,在近不在远,俟至彼图之。”

宣府是军事重镇,历来重兵驻扎,因此,军需物资粮食和草料的生意非常火暴。当地边民,基本都是下层士兵的家属,即所谓的“军户”,世代靠种粮和打草为生,货源充足又需求旺盛,只要勤劳耕作,发家致富应该不是难事。可刘大夏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情景:边民贫苦不堪,市场萧条,人烟稀少。而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当地的豪强贵族,家家高楼大厦,锦衣玉食。原来,驻军军官与官家子弟和朝里的皇亲国戚相勾结,垄断军用粮草供应,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他们有意将收购军用粮草的门槛提高,使之价格越来越高,而利润全归官商所有。而且,垄断加官倒,使许多过期的粮食和发霉的草料进入部队,士兵吃得跑肚拉稀,战马吃得口吐白沫。

刘大夏深入查访,了解上述情况后,不畏权贵,顶住利益集团的威胁利诱,巧拒宣府四大草行老板贿赂,与当地父老商讨,制订了新的“收市法”,将收购标准由原来的“粮千担,草万担”改为“粮十担,草百担”。

由于“收市法”打破了官倒垄断,切断了一些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横财来源,他们联合起来向弘治皇帝告状,指责刘大夏改变收购政策“有违祖制”。户部尚书周经等一批正直官员挺身而出,支持刘大夏。最后,弘治皇帝肯定了刘大夏的“收市法”。

直言弊政

皇帝深自责

弘治十七年(1504年)六月的一天,弘治皇上召见兵部尚书刘大夏。当时皇上34岁,已经登基17年。刘大夏年近70,进士出身,工农兵和财政监察都管过,中央地方都干过,可谓阅历丰富。皇上召见刘大夏,是为了追问一句话。

前不久,皇上任命刘大夏当兵部尚书,刘大夏说身体不好,推辞了多次。但皇上坚持让他当,刘大夏只得上任。见到刘大夏,皇上诚恳地问道:“朕好几次任用你,你好几次以病推脱,这到底是为什么?”刘大夏回答得也很诚恳,说:“臣老了,而且有病。依我看,天下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我估量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所以推辞。”皇上听了,默然无语。

刘大夏对形势的判断,使皇上深为震动。也令他十分费解。他想了几天,也没有想明白。现在,皇上特地将刘大夏召到便殿,追问道:“自高祖皇帝开国以来,征敛有常制,赋税有常,民生有保障,卿何故出此危言?”

刘大夏见皇帝询问实情,正好趁此机会陈述自己在外地看到的实际情形,才能进一步革除征收税制上的弊端,也才能推行兵制改革。他说:“问题就在于征敛无常。譬如广西每年取木材,广东每年取香药,都是数以万计的银子。这类小事尚且如此,其他就可想而知了。”

皇上又问军队的状况,刘大夏说:“和老百姓一样穷。那些将领们克扣军粮的比例超过一半。”

皇上叹息道:“朕当皇帝已经很久了,竟不知道天下军穷民困,我凭什么为人之主呀!”于是下诏令群臣献策,指陈政事得失。刘大夏带头响应。他会同一些正直的大臣商议后,执笔写出了《会议救荒弭盗疏》,共十六条,系统列举了各衙门的弊政,细致而深刻。疏文呈上后,由于权贵阻挠,弘治皇帝不能裁决,下令再议。

刘大夏奏曰:“事属外廷,应为允行。稍涉权贵,复令查核。臣得至愚,莫之所以”。刘大夏的话和一些正直大臣的奏疏终于让弘治皇帝下了决心。几天后,圣旨颁布,十六条得以采纳,举朝欢悦。

为民申冤菜园斥贪官

晚年,刘大夏辞官回乡,因其亲属多居紧邻华容县的湖北石首县境内,回乡之初曾一度在石首境内居住。当时的石首知县邱某,面对这一“下野”京官,据说碍于情面不得不十天半月亲自到刘大夏住处请安晋见。当地民间还传说,刘大夏实则是受奸臣刘瑾所害而辞官不做的,而邱知县出于对主子刘瑾的忠诚,借拜访之名,行监督之实。

一天,一位邻居过来哭诉,他的儿子和几个年轻人被人冤枉,关在县衙大牢里。一同进去的,别人用了钱,早就放出来了。邻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儿子一直关在大牢里。县官老爷暗示,非得用一笔钱才能放人。刘大夏细细查访,果真是实。他对邻居说:“你儿子的事,我帮你申冤。”

第二天,邱知县按例前来拜访刘大夏。刘大夏远远看见他来了,故意跑到菜园里栽白菜,邱知县也只好来到菜园里拜见尚书大人。他看到刘大夏挖一个坑,栽一兜白菜,马上在坑里放一个铜钱,又挖一个坑,栽一兜白菜,又放一个铜钱,越看越糊涂,问道:“大人,您为什么栽一兜菜放一个铜钱呢?”刘大夏认真地说:“不放钱怎么能活?这就是有钱的生,无钱的死啊!”

邱知县马上明白,刘大夏已经知道自己受了贿,断案不公。他怕丢掉乌纱帽,面红耳赤,匆匆告辞,回县衙后,只得退回贿款,重新审理此案。之后,邱知县只得无可奈何地放了刘大夏邻居那个受冤屈的儿子。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