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山”不老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青山”不老

来源:

-->

去青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说走就走的背包行。正好有时间,相邀的又是几位非常投缘的朋友。听说那里如今还是一片纯朴自然的美丽景观,四面环水、少有人至……凭着这几点,我很心动,不能不去。

隔河渡水。船只不多,一天就二趟;也不大,一船就三四十人;船还很旧,旧到让我仿佛不经意间闯入了三四十年代的江南水乡。

青山其实不见山,就一十来平方公里的小岛。秋深了,因了水分子充盈,岛上仍绿树成荫,红的紫的白的牵牛花俏皮地朝着蓝天吹着小喇叭,纤细的藤蔓自豪地擎着心形的叶片与花朵爬得满地都是。几百户民居散落于树丛间,明丽的白墙蓝瓦与头顶蓝天白云遥相呼应。一条水泥铺面的乡村公路蜿蜒伸展,窄到连会车都有些困难,当然,因了四面环水,机动车辆极少。岛上处处透显着悠静安逸。

一个小小的渔村,也还不是通常所说的旅游胜地,住宿选择不多,我们住进了农家。好在我们都熟悉农村环境和习俗,很快就进行了角色转换。老人真的不显老,八十六岁的年纪怎么看着都像六十八岁。她背不驼腿不软,脸色红润,嗓音清亮,笑声朗朗,一身鲜艳的花色棉布衣衫,一双解放了的赤脚板踏一双红色塑料拖鞋。最要紧的是独守着连排二栋三居室的房子,内内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百五十元钱二间房三个床铺,老人脸上竟然乐开了花。明白如我的人一看就知道,老人的开心不仅仅是因为创了收。突然间来了四位快乐知性的城里女子,寂静的小院落陡然就热闹起来,没有一丁点的陌生感距离感。老人眉开眼笑地忙着烧开水、炒豆子,使出浑身解数为我们泡制芝麻豆子茶,邻居也来帮忙。

屋后的一户农家乐容留我们自由自在地享用晚餐。原色的小方桌摆放在大树下的地坪里。夕阳的余晖把斑驳的树影艺术地投射在身上、桌上、地上。小狗们灵巧地穿梭在桌底,时不时友善地摇着小尾巴挨一挨我们的腿脚。谁说一次性塑料杯与澳洲红酒完全不搭?我们一个个翘着娇俏的兰花指把一杯杯红酒优雅地抿入口中,直至面若桃花。

只听说沿湖有十里沙滩,每天早上可以在高处远远地观赏到五颜六色的帐篷,犹如艳丽的大蘑菇兀自长在金色的沙地里。玩疯了的游人直到日上三竿还在帐篷里面做着香甜的梦。而那一望无际的芦花飘雪完全是一份意外的惊喜。生长在洞庭湖边的我还未曾见过如此冷艳素雅的壮阔场景。起起伏伏的小丘,全部被纤细的芦苇掩映。许是因沙滩长年把它们与水面隔离,它们因思念至极而消瘦了身秆。但洁白的芦花在深秋里苍翠的苇秆上绽放得摇曳多姿,几乎占去了苇秆一半高度的花絮在微风中寂静地轻柔而齐整地舞蹈。这种冷艳脱俗、毫不张扬的寂寥的美,让我的灵魂瞬间堕入了遥不可及的天堂,随金色的晚风在苇丛中轻舞,在芦花洁白的亮丽与淡雅的芳香中净化与升华!

幽静的院落被蒙蒙胧胧的夜色萦绕。微凉的晚风轻轻掠过树梢,细微的沙沙声一阵阵传入耳中。与老人相对而坐,我们东一句西一句地聊着家常。老人的听力不很灵敏,但脸上始终露着孩童般快意的微笑。我对这种心境浸入生命晚年的苍凉肃然起敬。老人其实儿女双全。儿子媳妇在城里教书育人,家境优裕。老人就是过不惯城里那种推开窗户向上看天向外看楼向下看车流的枯燥生活,执意要独自回到乡下居住,享受家在县城的女儿隔三差五的有限照料和隔壁乡邻亲如一家的关爱。老人说她过得很舒心,呼吸清新甜润的空气,吃些绿色生态的菜肴。可是我怎么都剔不掉老人眼中的那一丝孤寂,只是我们的到来带给她一时的分外欢喜。门口摆着的那把木椅子,老人说晚上不用搬进屋,那是每天都要坐的。坐在门口可以看来来往往的行人,不管是乡邻还是游客经过,老人都目送他们走远。如果有亲人的身影突然进入眼帘,那就是意外的惊喜了。

我由此想到了我那曾经的家,家门口永远都放着一把母亲专用的木椅子,那把椅子放着的朝向只有一个:东南方,那里蜿蜒卧着我们回家的路。几时与母亲这么面对面地坐下来好好地聊过家常?年少时要上学,年轻时要工作、要恋爱、要哺育孩子,要照料自己的小家庭。等到懂得该抽空好好陪陪母亲了时,母亲却撇下我们走了,全然不理会我们有多么的不舍与伤痛。与这位素昧平生的老人偶然的相遇,让我产生了一种恍然如梦的幻觉,我仿佛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听她絮絮叨叨地诉说哺育我们的喜悦与艰辛,讲述我们幼小时期调皮捣蛋的模样,还有对我们满心的期盼与祝福。

青山、青山,你给了我原生态的幽静的享乐,同时又平添了我无尽的感伤。你到底还有多少藏在深处的隐秘吸引我一步步前往探寻?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