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汨罗罗三是当地古法榨油第十代传人●工序繁多,奥妙无穷,油香扑鼻,储藏时间长●现代机械正在取代老式榨油
老作坊、老手艺,飘香的菜油、健壮的手艺人,古法榨油,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一下闻名全国甚至全世界。
一样的工具、一样的工序、一样的品质,在汨罗,也有位古法榨油的手艺传承人,他叫罗三,汨罗镇罗家巷人。
传承百年的老技艺
平房、屋子不高,里面搁置着柴炉灶、蒸锅、老式油榨,显得很紧凑。香喷喷的味道由内往外漫溢。“好香!”走进汨罗镇眠羊村罗家巷罗三油坊,第一感受就是香。
今年43岁的罗三,是远近闻名的“老油匠”,据他介绍,古法榨油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传到他手上刚好是第十代传人,自己从13岁开始便在生产队油坊里当学徒,跟随祖父学打油,成家之后,与妻子接掌了父亲的油坊,一干就是20多年。罗三告诉记者:汨罗镇打油有历史,罗家巷更是出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家家户户都打油,老技艺在这里传承了上百年。
古法榨油的奥妙
罗三这几天有点忙。6月,正是菜籽收获的季节,意味着今年的油菜籽即将开榨,沉寂了大半年的榨油坊即将热闹起来。检修榨油设备、修理竹筐、清理场地,罗三开始做准备工作。“整个过程包括炒晒籽、炒籽、碾籽、蒸粉、包箍、压榨等多个步骤。”罗三说。
炒籽是第一步。高温使油脂分离变得容易。随着菜籽爆裂的响声,香味开始渐渐弥漫整个村庄。随后开始碾籽。“咕噜、咕噜”,直径约4米的巨大磨盘在电机的驱动下快速转动,粒粒菜籽变成了褐色粉末状;
然后开始蒸粉。将磨碎的菜籽用蒸汽熏蒸,水分和温度的控制全凭经验,坯饼压得是否厚薄均匀,直接影响出油率;
当装好的菜籽饼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视榨油人的油菜籽数量而定),把冒着白气的菜籽粉随蒸布取下,填到用稻草垫层的钢箍中,打赤脚踩平整。然后入榨。反复压榨,滴滴香浓金黄色的菜油便芳香四溢开来。
榨油的一天
这么多的工序,罗三一个人可做不下来,古法榨油,最少得两个人,罗三和妻子形成了默契,用最快的手脚,起早贪黑一天能打两榨。罗三说,280斤籽,榨打80多斤油,两个人从头到尾需耗时8小时。
开榨的时候,早上5点多就有村民把家里的菜籽装袋运到罗三的榨油坊。第一个客人到了,罗三忙碌的一天也开始了。整个程序走下来,要到下午两三点才能运着浓香的菜籽油回家。这个时候,老板娘就管大家一餐中饭。“我们吃什么,大家就跟着吃什么。榨菜籽油的时候就吃菜籽油炒的菜,榨山茶油就吃山茶油炒的菜。”不管食物是什么,吃着用刚榨出的油炒的菜,大家都竖起大拇指说老板娘好手艺。
从父辈手上传承下来,每年来榨油的客人大都跟罗三成了老交情。“每年这个时候都像在等着老朋友一样。”一边榨油,一边聊着这一年家里的收成,从6月初一直要忙到7月中旬。
年复一年,罗三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古法榨油渐成历史
“莫看这会儿生意这样红火,现在已不像以前整个年头都不停工了,如今一年只有两三个月时间开工,老式榨油被取代是迟早的事。”罗三告诉记者,夫妻俩两个月的辛苦忙活,收入大概六七千,比起在外面打工,并没有强多少。
如今,用现代化机械生产菜籽油,从原料进入机器到最后出油,同样多的籽,只需两个多小时。罗三说,古法榨油,效率低,费力不挣钱。这些年,妻子跟着自己吃了不少苦头,他想再坚持两年,等孩子大学毕业,就放下这个活,出去做些轻松的事。
说到“放下”时,罗三的脸上似乎显得有些惆怅。他说:“毕竟祖祖辈辈都是在这里榨的油,还是有感情的。罗家巷以前有六、七家古法榨油坊,随着现代化机械生产菜籽油,如今的罗家巷只剩下我这一家。油坊在爷爷手里的时候,除了榨菜籽油还榨棉油,现在就只榨菜籽油。随着机械油坊的兴起,只有一些老人还喜欢我这里的古法榨油。”
据当地一位70岁名叫罗荣通的老人介绍,古法榨出来的油,更香,储藏的时间能更长。现在都没有这种古法榨油的油坊了,很多别的镇上的人都要到这里榨油。尽管如此,但也坚持不了好久了,在罗三看来,随着老人们的年纪越大,来油坊的人只会越来越少,油坊关闭只是迟早的事情。
几年前,罗家巷老式油榨有五、六台,可是,还在坚持使用的只有罗三。谈起古法榨油的未来,罗三沉默良久说:“只要有一位村民到我这里榨油,我就为他开一天的门。”
文/ 图
本报记者
李
婷
通讯员
曹卫华
周
敏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