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习习清风起扇起浓浓情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一把蒲扇

一段时光

一生记忆

习习清风起

扇起浓浓情

来源:

-->

本报记者

张峥嵘

编者按: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在回味中,生活欢愉,童年青葱的画面再现。虽然生活的步伐总是催人不断向前,但过往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却深刻在每个人的记忆里。

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生活记忆类文章,从曾经陪伴我们生活的物,发生在我身边的事,身边的人的故事中,拉近读者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重温过去温馨的往事。期待广大读者关注支持,并欢迎赐稿讲述你我的故事。

当地球能源全面响起警报,当环境污染成了当务之急,这个夏天,节能降耗成了重中之重。但人们对空调的习惯与依赖,在忽停忽开中,陷入更深的焦虑。

从电扇的团体性质的吹,到空调的一室一室的隔绝,人们对过去一街邻里排排坐,手摇扇子和睦温馨的场景深深地感触。那时,每天晚餐后,各家各户大人孩子搬着椅子、竹床三五成群从屋里赶出来。巷口处、大树下、通风口,手摇着蒲扇,不轻不重,不缓不急,坦然自若,闲扯闲聊,天上地下,国内国外。在蒲扇的摇摆中,夏日热浪缓了下来,燥热的心静了下来。现在想来,一个手摇蒲扇的市民和一个高深的隐士有着如此相似,都一样神态恬然,都一样无欲无求。

随着电器化的来临,蒲扇节节退出最后渐摇、渐远、渐淡忘……

1

千年,官场摇到民间

凉友,是扇子的一个别名。据说,扇子,最早称“翣”。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人们开初不是用它取凉,而是一种装饰品。

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作的长柄扇,但并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后来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显示其威风。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扇子从仪仗队的高大上以全面生活化转入民间实用主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再次由日用品成为艺术品。无论扇子怎样变,蒲扇一直以价廉物美是民众的首选。

蒲扇取材普通,制作简单,它由蒲葵的叶、柄制成。选择柄长30多厘米、色泽浅碧的葵叶,摘后日晒约20天,色泽变白,再以水洗、烘干并以重物压平;然后随葵叶的大小,剪成不同规格的圆形,再以篾丝、丝线缘其边,仍用其葵柄为扇柄。在物价不断变化的千年间,它的升降不大,使用价值却最大。只是这种民间工艺,到底由谁创造发明,无据可查。肯定是智慧的劳动人民经验的结晶。

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摇扇纳凉,是夏天的一种享受。

那时蒲扇是家庭里一件正儿八经的东西,就像现在的电扇电视机。夏天到了,从墙上摘下来,水中冲几下甩干,走马上任。秋天来了,天凉收起往墙上一挂,以待来年再相逢。

2

邻里,万家摇出和谐

老人都记得,扇子扇出奇迹。夏天比冬天好,人比冬天亲,日子比冬天迅速,笑话比冬天多,孩子们也比冬天长得快。

忙了一天,吃过晚饭,洗涮完,各家各户对着门口一盆水下去。亮白的地面泛起热泡,溅起一股泥腥,再倒几盆,慢慢安静,变成深色。你一盆我一盆,倒出一街清凉。大人各自拖着椅子,摇着蒲扇,从家里走出来,整条巷便热闹起来。蒲扇一下一下,头发一张一合,故事便在满巷挥发。小孩永远是主角,你追我赶,刚洗过又成了泥鳅。跑得累了倒在母亲怀里,母亲用蒲扇赶蚊虫,你甜甜的入睡。细碎的月光从树叶间流下来,扇子带动阵阵清香,一夜无梦。蒲扇拉近孩子与母亲的相处与交流,让孩子的睡眠干净而清爽。蒲扇也拉近邻里的关系,家家事透亮,公开讨论。

岳阳其实也有讲究的赋有文化品味的扇子,岳州扇。对于寻常百姓家,有些华而不实,摆看的玩意看几眼足够了。当然,偶尔本家土豪显摆,穿着棉绸衣服摇着小纸扇,不扎风不扎雨(没实际用处的意思)的装模作样,立即惊动整个小巷一片“啪啪”声。那人便乖巧地回家换了,坐进大队伍里。这样摇了上百上千年个夏天后,突然发现夏天乘凉的设备越来越丰富。岳阳也便在扇子的进步中,一层一层扩大,直至到空调普及时,才发现,岳阳东扩南移大到让老人们陌生起来。

从巷口一群扇子的热闹,到各家各户坐在自家的电扇下,到了今天房门紧闭的空调,人与人的关系也渐疏、渐远、渐防备。

3

童年,满村摇出色彩

说起来,蒲扇的年代,城乡差异很小。夏天都是一把蒲扇,风不跟你讲关系,不跟你讲身份,你动,它来,城里乡里一样,扇子半点面子也不给。同样的价格,同样的动作,同样的清风。

小时候记得,夏天,什么可以借,扇是不能借的,借了便属于不大讲德的人。有诗为证:“扇子扇清风,时刻在手中,如若来借扇,反手一丁公”、“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等等。

这样的小事引起别人动武,可见小事不小了。所以,再贫的家境都有几把蒲扇。夏日人人手里不可缺少,就像茶壶配个碗,就像黄瓜顶个花,是必需品。摇着蒲扇看瓜守果,摇着蒲扇摆龙门阵,摇着蒲扇驱赶蝇蚊,尤其摇着蒲扇开会,一片“啪啪”声将领导的声音不断地提高,一个村开会,另一个村便知道个大概。蒲扇扇出一片透明的世界。

遇到会过日子节省的,一把蒲扇买来,不急于用,而是先细针密线把蒲扇包上一圈布。每家绕得不同。手工巧的,绕得针脚细密,边窄匀称;爱美的,配个色不艳不沉;随意的,家里有什么衣服破得没法穿,就地取材。为了预防丢失,很多人还会顺带绣个姓名,或用毛笔写个字。包边的扇子持久耐用,往往用上三年五年还完好无损。等到蒲扇真的无法拿出门了,会拿着拍蚊子,真到了破旧不堪的地步,还可灶火前扇火用。直到零散成一支秃柄,还能挂在菜地里一根杆子上吓鸟,蒲扇一生贱命,却甚为漫长。

前不久去乡下老家,发现,蒲扇在山村仍有用武之地。老人们喜爱走家串户随身带,聊天聊地手这样摇着,看起来让人倍感亲切,仿佛拉回了久远的岁月。

那钻进幔帐,听着蒲扇摇曳生风时带出的啪啪声,这是儿时的催眠曲。

仿佛是昨天,刚刚醒来,梦里荷香依旧甜,耳边依稀蒲扇摇清风。

时代永远在前进,永远都是淘汰制,蒲扇退出是发展的必然。但摇过的岁月,如沉淀的美酒日久弥香。那一把把给无数日子带来清凉的蒲扇,永远在人们的记忆中清风徐徐无波无澜。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