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四化建公司创新群众工作的闪光足迹
来源:
-->
首席记者
沈
念
见习记者
聂
琳
通讯员
谢云辉
花板桥路248号。
热闹的街市,穿梭的车流,安静的院落。走过60年风风雨雨的中国化学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
目光追溯到本世纪初,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内部改革失误的影响,四化建从曾经的“明星企业”一夜之间变成“问题企业”,走到了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边缘。一时间,四面楚歌,人心惶惶,摇摇欲坠的企业最终被国务院国资委列入政策性破产行列。
淬火8年,四化建起死回生、东山再起,完成了一次企业发展征程上的精彩跨越。一组数据显示:从
2006年到2013年,公司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由
5.06亿元增加到
25.08亿元,增长近5倍,实现利润增长13.8倍。2011年8月,公司成功实现改制上市。
这跨越,留下的是一个个磨难和汗水浸染的潇洒弧度,留下的是公司创新做好群众工作、打牢群众基础的生动实践。在困境中坚持下来,重新站立的企业,更值得人们钦佩和深思。
“人心向背,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群众路线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企业的生命线。”道虽迩,不行不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德辉的带领下,四化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突围之路。
发展的脚步从未有过一丝的停歇。奔流不息的洞庭水,每分每秒见证着四化建这家老国企的生命蜕变。
一条热线:畅通采集问题的“绿色通道”
“我和老伴终于有了栖身的新家,再也不用发愁了,万分感谢公司的关心。”4月9日下午,记者走进四化建公司刚刚建成的嘉信嘉园住宅小区,见到了66岁的退休职工阳秀莲老人,她的欣慰和喜悦发自肺腑。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阳秀莲向记者讲述,丈夫30年前因工伤致残,生活起居无法自理,一家四口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她柔弱的肩上。当时企业效益不好,她经常去公司里“闹”,是公司有名的上访“专业户”。
那时的四化建,到2003年已基本陷入绝境之地:公司净资产负9000多万元,拖欠养老统筹6000多万元,拖欠职工近两年工资,办公楼断水断电断电话,主要领导频繁更换,管理几近瘫痪。5000多名职工中有的在外打工,有的靠吃低保艰难度日。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导致职工四处上访,最严重时数千职工上街游行,堵塞交通。
2005年9月,刘德辉新任公司党委书记,面对的就是岌岌可危的企业和许多像阳秀莲这样的困难职工。“职工上访投诉一批批地来,情绪高涨。我们领导办公室的门一天最多的被踹开过10多次,没有哪个领导的门是没修过的。”刘德辉觉得解决群众矛盾是摆在公司面前的最大一道课题。
“只有面对面,才能手拉手;只有手拉手,才能心贴心。”
刘德辉带头深入走访干部群众,收集职工群众中存在的各类矛盾、困难问题和对企业发展的意见建议。2006年5月,公司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周一至周五上午,由一名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值班,周六上午则由公司党委书记和总经理轮流值班,负责接待并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承诺一周之内解决;如果是无法立即解决的,则会向职工反复说明情况冀求理解。
阳秀莲家的住房困难就是通过领导接待日反映上去的,许多困难退休职工、下岗职工也都因此而享受公司的“福利”。这“福利”,就是公司为解决无房户、解除劳动关系合同职工等特困群体实施的“安居工程”。公司房产科主任徐开建说,公司从来没有忘记过职工对公司的贡献,以前企业效益不好没有享受过住房待遇,现在有能力了,应该好好地“补偿”他们。
公司领导想事干事,上访的职工人数逐渐变少。为了更加方便群众,2013年4月1日,从“领导接待日”衍生,公司开通“四化热线”,24小时值守,做到“有问必答、有急必助、有难必帮、有诉必解”。
公司副总经理陈荣仓说,这条热线真正成了“职工困难第一知情人、第一帮助人、第一督促解决人”,架起了党员干部与职工群众的桥梁,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服务热线。
7年来,公司在岳阳基地为职工新建了1280套保障住房,让员工们安居乐业。更可贵的是,这1280套房子,没有一个领导批过条子,没有卖一套关系房,坚持的是公平公正的原则,走的是公开公示的路径,因此赢得了职工群众的绝对拥护。“以心换心,群众才会信任。只有打开群众心结,才能和谐稳定。”实施领导接待日制度、开通“四化热线”以来,公司共接待上访职工300多人次,及时为职工解决了各种矛盾和问题。
千颗爱心:汇聚“雪中送炭”的四季暖流
在四化建,谈及“爱心基金”,职工群众无不称赞这是真正的“救命基金”。追溯基金的成立,却有着让人感慨的难言之痛。
2007年初,公司一位老职工突发脑溢血送往医院,急需2万元手术费。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属找到公司“借钱”。当时公司刚走出破产的边缘,面对这2万元借款犯了难。“给,这钱可能要不回了;不给,这是笔救命钱啊!”刘德辉最终同意了借款。他说,如果在这紧要的关头都不能帮职工,那职工还怎么相信公司。光在口头上重视群众问题,没有落实在行动上,也只是一句空话。
在这件事的触动下,又一道难题摆在了刘德辉面前。老国企,还有一大批等待救助的困难群体,总不能让借钱的事经常发生吧?于是,在刘德辉的倡导下,以党委、行政、工会的名义,筹资10万元成立了扶贫济困的爱心基金会。
如何把爱心基金做大,资金来源又卡住了。当时公司还拖欠了职工两年的工资未兑现,内外债近2亿元。刘德辉率先把自己获市劳模的奖金5000元捐出。此后,他又陆续把获省劳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3.5万元捐到了爱心基金。领导的带头,在群众中间引起了“心灵地震”,大家纷纷伸出了爱的援助之手。目前,爱心基金会共筹集到了400多万元爱心善款。
关爱特困家庭、挽救生命,还失色的生命以青翠!翻开爱心基金的记事簿,记者看到的是一幕幕感人的场景——
齐会明1987年因公致残高位瘫痪,公司在多次送其免费治疗之外,27年照顾从未间断。2007年爱心基金首批救助1500元,此后几年又分批给予他4380元救助,为其购买轮椅,帮其家庭解决大小困难;
邹文娟因患脊髓炎被高位截肢,丈夫钟林祥两年前不幸患上了血栓脉管炎和肺结核,公司爱心基金会通过多种形式为他家共筹集了爱心款2.95万元。公司其他爱心人士还主动帮助这一家子,承担其女儿上学费用。2013年底,钟林祥突发重病,抢救无效去世,公司全程料理后事,承担所有费用,还补偿了抚恤金……
在公司第三届“四化之春”迎春晚会上,主持人采访齐会明的妻子杨玉梅,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她27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顾丈夫到现在?杨玉梅眼含泪水说:“我对丈夫和家庭的爱只是一条小溪,是小爱。单位、社区、同事、朋友对我们家的爱似大海,是永不干涸的大爱。因为大海,我们一家人才有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顽强的精神。”
到目前为止,公司爱心基金会为150人次特困群众进行救助,发放救助款110万元,向岳阳市特困家庭大病医疗慈善救助等社会公益组织捐款90万元,成了特困职工真正的“救命基金”。
12项举措:构筑全覆盖的“群工网络”
“爸爸,我考上了,以后可以在公司上班了。”2013年9月12日这天,接到聘用通知后,90后女孩王蔷兴奋地给远在新疆工地的父亲王汉华拨通电话。电话那头,王汉华心中热潮涌动,由衷地为女儿感到高兴,也看到了一家人的曙光。
3年前,王汉华的妻子许菊香被确诊患有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并发肝脾硬化,虽有爱心基金的救助,但巨额的治疗费用使这个原本清贫的家庭债台高筑。王蔷2012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就业没有着落,只能在家照顾母亲,这成了王汉华的一块心病。
不久,好消息传来,四化建公司推出做好群众工作的12项举措,其中一项就是为解决困难职工子女就业进行招聘考试。王蔷报名参考并从43名困难职工子女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了面试和笔试,以综合分数第8名的成绩考上。王汉华激动地对女儿说:“今后一定要努力工作,用优秀的业绩来报答公司的恩情。”
近6年来,公司已经择优聘用30名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困难职工子女就业,这一举措赢得了职工的广泛赞誉。
“让职工群众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公司做好群众工作的目标和追求。”刘德辉提出的理念得到公司领导班子的积极支持。
民心至上。从下基层调研、待岗职工走访、转岗培训、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的学习生活,到建设文明小区、送温暖、厂务公开……这一系列举措既巩固了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又让职工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仅公司去年开展“大走访、大慰问、大调查”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共走访群众4810户,慰问困难职工285人,发放慰问金和物资及42万余元,安排了356名待岗职工重新上岗。“当职工在全员考核中感到利益分配不公或其他认识不到位时,为了不让他到退休的那天还抱怨,公司建立员工利益诉求表达评判机制。”公司副经理周鸿告诉记者,公司成立的员工利益诉求评判三人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受理员工的利益诉求,并按照评判管理办法,组织进行公开评判或解释疏导,让每个员工的合法权益在公司都能够得到公正的维护,从而消除怨气,舒心、安心、尽心地为企业工作。
纵到底、横到边、无缝隙、全覆盖的群众工作网络,让群众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日益增强,也营造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近几年来,公司连续保持上访零纪录,综治工作连年被评为岳阳市先进单位。
精彩跨越:积员工“跬步”为公司“阔步”
“谁也没料想到四化建这几年的发展变化这么快这么大?”当人们还在心底问着“为什么”的同时,四化建公司却是在以脚踏实地的姿态,向前迈出铿锵的步履。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常常能看到或听到一些激励人心的话语。这其中有“团结、拼搏、求实、奉献”的四化人精神,有“成本在心中、效益在手中”的成本观,有“四化光荣我光荣、我为四化争光荣”的荣辱观,也有“信守承诺、用心服务、持续改进、奉献精品”的质量观、“主动工作受累、被动工作受罪”的工作观,以及“有情领导、无情管理、绝情制度”的制度观,更有“一个中心(以效益为中心),两个责任(人人都有开发经营的责任、人人都有服务项目的责任),三个工作态度(定位准、认真做、坚持好),四项工作原则(阳光决策、务实工作、管理受控、效益优先)”的企业发展理念,成为了公司的工作准则和员工的行为指南。
一家破产企业对文化的重视让人为之一振,也为做好群众工作营造了氛围。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德辉连续5年年初都要在员工大会上宣讲3个关键词,从“心态、责任、贡献”、“诚信、环境、感恩”、“忠诚、敬业、品质”,到“问题、问责、问政”、“改革、改过、改变”,涉及的都是公司管理怎么加强、制度怎么建设、员工的心态怎么调整,以及团队建设的问题和要求。这些关键词,激发的是每一位员工的斗志。员工的“跬步”,积累而成公司发展的“阔步”。
群众基础的日益夯实,让曾经暮气沉沉的公司迸发活力。公司积极顺应市场发展形势,在管理机制、项目管理、内部考核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前瞻、科学、可行的举措,既迅速扭转了公司的被动落后的局面,又稳打稳扎地赢得了市场主动和竞争优势,促进了企业和谐快速发展——
从2006年到2013年的8年间,四化建走出岳阳,在全国各地组建了30家区域、直属和专业分公司,在29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地级市建立了经营网点,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市场以及湖南本部基地为重点的经营布局;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增至25.08亿元,增长近5倍;实现利润增至2013年的6900万元,增长13.8倍。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建筑业AAA级信用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在业界,“化建湘军”名号越来越响亮。
大江流日月,凌云会有时。回眸四化建公司创新群众工作留下的闪亮足迹,展望企业发展的美好愿景,我们除了喝彩,更多的是祝福和期待……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