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他的心里只装着实验室,坦言“每天只做两件事:查资料,做实验。”正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李望明和他的团队白手起家,建成了国内首套万吨级SEBS工业化装置——
日前,巴陵石化公司2013年度“双文明”建设表彰会场,佩戴中央企业劳模奖章,身披劳动模范绶带,李望明从公司领导手中接过大红荣誉证书,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向这位谦和的登高望远的科技明星表示祝贺。
李望明是巴陵石化合成橡胶事业部橡塑技术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曾获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10多年来,他扎根科研创新一线,主持或参与成功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沥青改性用系列牌号、溶剂型粘合剂专用牌号、共混改性用产品等10多个热塑橡胶SBS新牌号及系列SIS新牌号;申请专利26件,获得授权12件;多次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低调研发高端品
1998年,李望明从巴陵石化研究院调到橡塑中心从事热塑橡胶(锂系聚合物)合成技术及应用技术研究。一向话语不多的李望明,在新的岗位上渐渐进入状态。
2003年,工厂开始进行SBS“升级版”产品SEBS成套技术开发,项目同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和中石化“十条龙”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李望明担任主要技术负责人。
在国外同行先进企业严密封锁技术和冷眼关注的情形下,李望明和团队成员“摸着石头过河”,白手起家,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EBS中试技术及工业化成套技术,建成了国内首套万吨级SEBS工业化装置。
在SEBS中试装置开车初期,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李望明和同事寝食难安,盯守现场,经上千次大小试验和工艺、设备调优,终于妙手回春,使万吨级SEBS工业装置不仅实现产能达标,内在质量也达到国外同类水平。在这次攻关中,李望明和团队开发了5项新技术,产品牌号由中试阶段的2个发展到9个,昂首与进口产品媲美。
在李望明等精心呵护下,巴陵牌热塑橡胶SBS、SEBS、SIS等产品不仅在国内享誉盛名,还“香飘”国际。去年7月,基于对公司在热塑橡胶SEBS合成领域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能力的高度认可,荷兰DSM公司授予合成橡胶事业部“The Supplier of the Year 2012 Trophy for the Best Inno-vator 2012”(最佳创新贡献)奖。这是外企首次对巴陵牌热塑橡胶产品颁发用户贡献奖。
看到研发出来的绿色环保热塑橡胶产品在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扮靓小康生活,并创造良好效益,李望明深感欣慰和自豪。
◆每天只做两件事
李望明笑说自己每天只做两件事:查资料,做实验,“不忙也不累”。
事实并非如此。为了第一时间了解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李望明除了要查阅海量的资料,还反复跑用户,做交流,编方案,为科研定好方向盘。其余时间,他几乎全“泡”在实验室。“他前一秒还在实验室,转眼间脱下白大褂就出差了。”同事们这样说。
异戊二烯是生产SIS的原料。前几年,面对异戊二烯资源紧张、“找米下锅”的窘境,李望明快速应变,着手组织东北异戊二烯用于SIS合成的小试研究,并利用休息时间专程跑东北考察异戊二烯质量,出差回来又直奔现场进行试验。
经数十次实验,李望明终于确定了东北异戊二烯中影响SIS合成的主要杂质组分,并提出异戊二烯精制工艺路线,促成东北产异戊二烯质量大幅提高,基本满足巴陵石化SIS合成工艺要求,“巧妇”终于可为“有米之炊”。
2013年,中国石化合成橡胶技术中心(RTC)巴陵石化部分的可研报告获总部批复,李望明更忙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他还要对新项目每一过程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每一个细节都尽量考量到位。
◆成果署名往后排
“在科研开发中,他冲在最前面,然而当有项目获奖或申报专利时,他总把自己的名字尽量往后排,甚至要求不署自己名。”李望明的同事这样介绍他。
2013年,在公司“特人特薪”评比中,橡塑中心只有1个最高等级名额,大家投票一致推荐李望明。他谦虚相让,硬是将“价值”2万多元的“特薪”推给一名同事。
作为科技创新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李望明还言传身教,手把手培养了一批科研技术人员,其中有4人走上课题组长岗位。2005年,李望明被北京化工大学聘为工程硕士指导。
同为橡塑中心副主任的梁红文是公司热塑橡胶首席专家,一直称李望明为师傅。他从外单位调到橡塑中心工作后,一直与李望明“搭档”科研攻关,成为业界闻名遐迩的科技创新“双子座”。
“我的性格比较急,思维跳跃大,做实验时容易急躁,而师傅非常严谨,考虑事情比较周全,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我逐渐磨掉了那些坏毛病。”梁红文对李望明的师徒情溢于言表。
卸了鲜红绶带,取下闪闪奖章,将荣誉证书塞到办公桌里,一身工装的李望明,又快步走进了实验室。跃马扬鞭,创新不断,他和同事们又开始了新的攻关。
特约记者
彭
展
通讯员
徐亮亮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