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6月2日,湖南省首届群众性龙舟赛汨罗分赛区的决战现场,屈子龙舟队成功斩获桂冠。他们将代表岳阳参加6月12日的湖南省首届群众性龙舟赛总决赛。
屈子龙舟队成立于2009年,经历时间打磨,获得了诸多荣誉,然而,辉煌与苦难同行,“这一路走来,实属不易!”屈子龙舟队领队李建军说——
我们的梦想是靠自己的努力,“舟”游全国乃至世界,为龙舟故里扬名。“哟啰嗬,哟啰嗬,哟啰嗬,哟啰嗬”汨罗江上棹如飞剑,鼓声如雷。
6月7日下午,驱车来到汨罗竞渡中心,还没走近,就听到震耳的鼓声和吆喝声。手起浆落,激起千层浪。记者上龙船,亲身体验龙舟的速度与激情,探寻屈子龙舟队背后的故事……
28名运动员晒得黝黑,他们有的是农民,有的是泥水匠,最大的47岁,最小只有17岁。没有响亮的口号,没有工资,没有花哨的装备,有的只是“同舟共济”的龙舟精神。
屈子领队——“我热爱这份事业,自掏腰包,也要把龙舟发扬光大”
“汨罗的龙舟竞渡文化源远流长,我从小在汨罗江边长大,祖辈们都把划龙舟看作头等大事,光着屁股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们上船!”
李建军说,划龙舟最盛行的是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有“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之说。
2005年,汨罗举办首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李建军自豪地回忆:“我幸运地成为了28名汨罗市队队员中的一员,从未参加过国际性比赛的汨罗市队获得了第三名,凯旋归来的队员一个个像打了胜仗的将军。”
但因为种种原因,汨罗市队当年就解散了。出于对龙舟执着的爱,李建军和几名队员,组织训练,筹集经费,于2009年建立了屈子龙舟队。
艰苦的训练和坚定的信念,让这支非专业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在长沙浏阳河举行的龙舟比赛中获第一名;2008年在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中获第二名;2010年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250米、500米及总成绩3个第一名……
龙舟队的经费,一直以来就靠队员筹集,各类比赛的奖金虽然解决了龙舟队外出征战车马伙食等部分开销,但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与支持。李建军说:“我热爱这份事业,自掏腰包,也要把龙舟发扬光大!”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李建军等人于2009年成立了屈子龙舟厂,打造的龙船质量优良,销往全国各地。
李建军认为弘扬龙舟文化,要努力打造系列龙舟文化活动。建成一个水上训练基地,让传统文化形成一个产业链,让更多的人体验划龙舟的乐趣,让汨罗的龙舟队走向世界。
十年龙舟选手——“十年的所有比赛我都参加了,只要我还能动,就要划下去”
“我的祖辈、父辈都是龙舟选手,从小耳濡目染,龙舟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45岁的候恢平说。
候恢平告诉记者,艰苦的条件下,十几年来,龙舟队的队员换了一拨又一拨。每年4-7月是龙舟队集中进行“魔鬼式”训练的时间。
这段日子里,所有的队员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洗漱,6点开始跑十公里,7点吃饭,8点下水,然后就是一天八小时的水上训练。炎热的天气,每次都要让队员们脱一层皮。
遇上下雨天,也要在室内进行体能训练,杠铃、铁锁……每一项都必不可少。候恢平说:“每年都有7、8人退队,因为吃不了苦。留下来的队友们都是划龙舟的好手,都经历过残酷的竞争。”
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比赛,候恢平讲述往事——2010年7月10日,龙舟队得到了中国体育总局邀请,参加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国家龙舟队第二次选拔赛。只有两个月的训练时间,最终他们只拿了第四名的成绩。虽然与第一名只差2秒,但连日来的艰辛、水土不服、人在异乡的孤独,让26个大男人抱头痛哭。
但短暂的失败永远都不是强者的绊脚石,在“南征北战”中,队伍日趋成熟,一路劈荆斩棘,获得了认可和尊重。候恢平自豪地说:“我十七岁就参加龙舟比赛,在家乡举办的十次比赛我一次都没落下,只要还能动,我愿意划一辈子!”
60岁志愿者——“岁月改变了容颜,却改变不了对龙舟的爱与激情!”
“我作为汨罗女子龙舟队队长,在1988年南湖龙舟赛带领队员们摘得金牌!”忆往昔,60岁的大姐吴高良不无骄傲。
“尽管比赛结束后我参加了工作,但是龙舟比赛给了我力量和激情,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现在退休后自愿来到屈子龙舟队,做队员们的‘后勤队长’。”
除了在赛场上给队员们呐喊加油,在生活上吴大姐也无微不至的照顾队员们,为他们做饭、烧水。
“一不要工资,二不要名分,身边的朋友说我傻,放着清福不享,来操这份心,但是我志愿为家乡的龙舟奉献,我们是闻名世界的龙舟故里,如果我们连一支称霸全国的龙舟队都没有,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作为“老兵”,谈到龙舟队今后的发展方向。她说人员结构老化、缺乏后备人才、资金匮乏、管理松散等是屈子龙舟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龙舟队形成职业化运作管理。
说起6月12日的总决赛,吴高良信心满满:“离比赛只剩下几天了,我们会抓紧每分每秒训练,争取给岳阳争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沉吟汨罗江畔,千百年后,汨罗伢子不服输的韧劲和龙舟故里的深厚底蕴,定会让屈子龙舟队越走越远,祝福他们在全省总决赛胜利归来!
本报记者
徐
颖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