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湘阴县林业局森保站副站长孙春台
来源:
-->
有一种平凡叫伟大,有一种守望叫感动。在我市的茫茫林海间,活跃着一群以保护生态为己任的“森林医生”,湘阴县林业局森保站副站长孙春台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从事林业工作42年来,他用自己执着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保护着绿色的森林,传递着爱岗敬业的正能量。他依靠技术创新,消灭白蚁几千窝,保护杉木林20多万亩,防治云斑天牛成灾林10万多亩,保护竹林1万多亩……多次被评为省、市的林业先进个人、市劳动模范、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全国绿化突击手。
临危受命
向全县松毛虫“宣战”
提起松毛虫,许多林农都恨得咬牙切齿。松毛虫危害在湘阴县是一种常见的森林灾害,轻则严重影响树木生长,重则导致树木死亡。虫害大面积发生时,成群结队的松毛虫铺天盖地,可迅速吃光马尾松全部树叶,场面触目惊心,给广大林农造成严重损害。
1974年的一天,湘阴县林业局领导把孙春台叫到办公室,希望他挑起搞好全县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的重担。
当时,全县马尾松面积有8万多亩,分布散乱、地形复杂,在测控工作中,全县有线路调查点83个,
固定标准地20个,一般标准地40个,一年要调查8次,每次调查要求在15天左右完成。
无论是晴天雨天,还是高山乱丛;不管是蜿蜒的小路,还是崎岖的山路,几十年来,孙春台都坚持骑着单车进行调查,常常是每天要跑上几十里地。为了不耽误时间,他早起早走,调查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有时中餐就在山上吃饼干和冷包子,一天下来,累得浑身酸软。
杀虫救灾
10天根治鹅形山竹青虫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孙春台熟练掌握了各种预测预报技术和规程。他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从不马虎,做到数据真实,文字清楚,表格齐全,分析虫情发生有依有据,不谎报、漏报虫情,测报的准确率达到了95%以上。
同时,为了达到根治的效果,他总结了防治松毛虫等几种常见虫害最有效的方法,掌握了背负式弥雾喷粉机的修理和使用技术。1997年下半年,鹅形山大片竹林遭竹青虫危害,受害面积达6000多亩。当时,鹅形村书记陈运根找到湘阴县林业局求助:“我们鹅形山的村民就是靠竹林吃饭,如今大片竹子被病虫危害,不得了。”
得知此事后,孙春台迅速赶赴现场展开作业,白天杀虫,晚上维修机器,在10天时间内将全部竹青虫害完全根治,为鹅形山挽回经济损失270余万元。
事后,陈运根代表全村干部和群众送了孙春台一个匾,上题:“焦裕禄式的干部,雷锋的精神,杀虫救灾,奋不顾身,鹅形人民,永记在心。”
因为孙春台工作开展主动、扎实,湘阴县已有30多年没发生过大的森林虫害。
自学技术
研发灭白蚁新武器
1973年,孙春台开始自学挖白蚁。因为当时他看到有的杉林被白蚁伤害而枯死,他便扛着锄头挖白蚁,但单凭力气,有时五、六天才能挖出一窝白蚁。他想:“照这样挖,全县这么多杉林,什么时候才能消灭完啊?”
于是,他用省下的零用钱订阅有关科技杂志,还阅读了一些有关的技术资料,并细心观察白蚁的活动规律,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和提高,逐步掌握了看蚁、找蚁、寻蚁、挖窝的全套技术。
最初,他采用追窝挖窝的方法,这样挖,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为了加快灭蚁速度,他又采用蒸汽灭蚁法,将稀释的农药加热煮沸,使毒气通过蚁道进入蚁巢,达到灭蚁的效果。这种方法提高了灭蚁效果,但由于蒸汽入蚁道后遇冷成水,故对于长蚁道蚁巢灭蚁效果不太理想。
为了寻找长蚁道蚁巢的灭蚁可行办法,他利用旧喷雾器改装成手摇式压烟灭蚁器,将配制好的灭蚁剂,燃烧熏蒸手摇鼓风,将毒气直接压入蚁道,进入蚁巢,可使白蚁死亡率在80%以上。这种办法虽比追窝挖窝和蒸汽灭蚁进了一大步,但手摇费力,人与毒气接近不安全。
此后,他继续潜心研究,反复试验,一年时间,终于试制成功了便携式自动压烟灭蚁器。经解剖,一窝白蚁仅用5到7分钟就能全巢覆灭。
这些年,通过培训、座谈和专门辅导,全县已有50多人掌握了森林测控技术,并有近20人成为了专业灭蚁员。
本报记者
彭雨琪
实习生
王雨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