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滕子京贬岳970周年
来源:
-->
陈湘源
970年前的早春二月,滕子京身披着与西夏王元昊战斗的烽烟,从庆州、凤翔、虢州,几经辗转来到巴陵。人们大多知道他重修了岳阳楼,请范仲淹写下了名垂青史的《岳阳楼记》,使千古名楼华丽转身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圣殿;却很少有人知道滕子京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与弘扬。
愈挫愈坚
百折不挠
滕子京(991-1047)名宗谅,河南洛阳人。幼年丧父,由母亲刁氏夫人抚育他与弟妹成人。在磨难中长大,可谓“历尽艰难好做人”。为官后,他不以个人得失为怀,仍然踏踏实实地工作。
对他打击最大的一次,是庆历三年九月至庆历四年二月。庆历三年八月,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严重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守旧派为了抵制新政,立即拿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开刀,诬陷他贪污库银16万两!这可是个大案,宋王立即下旨将滕子京拘押“勘鞫”。虽经钦差大臣燕度查核,16万两中有15万7千两是诸军的月饷,另外3000两属公使钱,是范仲淹庆历二年“荐以自代”,即推荐滕子京接替自己任环庆路都部署兼知庆州时,为加强边疆民族团结,鼓励将士杀敌,赏赐或赠予羌族首领、部属和来往官员的开销。审查结论是“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入己”。可是守旧派借题发挥,硬说滕子京“使用过当”!范仲淹是当事者之一,对此了然于胸,故两上奏折,为之辩诬,还在金殿与皇上据理力争。却仍将他贬知凤翔府;庆历四年正月,又贬虢州。同年二月再贬岳州。五个月内,既遭拘押审查,又连续遭受三次贬谪,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可他来到当时仅有12万多人口的岳州,不仅毫不气馁,不以个人的进退为怀,不因莫须有的罪名愤懑消沉,而是一心扑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上,用事实来证明自身的清白与人品。
传承文化
注重精神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不只是为了恢复名胜,主要是为了传承文化,并给古迹注入精神,使之永垂不朽。因为岳阳文化,自古就蕰涵着优秀的民本精神。他一到岳阳,就“分命僚属于韩、柳、刘、白、二张、二杜逮诸大人集中,摘出登临寄咏,或古或律,歌咏并赋共七十八首,暨本朝大笔如太师吕公、侍郎丁公、尚书夏公之众作,榜于(岳阳楼)梁栋间”。在重修的岳阳楼上加强文化建设。并驰书好友范仲淹求记,请他为名楼注入精神。是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的精神与作为,为范仲淹提供了典型素材,是滕子京的“先忧后乐”的品格,让范仲淹引为知己“微斯人”,是特殊的历史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政治盟友皆遭贬黜,很多人出现了“阴愤阳惨,事弛官废”,“慎微虑微,修旧保常”的情况,范仲淹自己也产生了“附廊田园能置否?与君乘健早归休”,“欲少祸时当止足,得无权处且安闲”的消沉心态。但他毕竟是青年时就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大志的名臣硕儒,经过短暂的思想波动后,面对严峻的现实,为了国家民众的利益,自然“不待扬鞭自奋蹄”──成就了这篇文思高远、珠辉璧焕的《岳阳楼记》。有人说,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没有哪座城市民本思想文化的延续性可与岳阳相比,从屈原的“忧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周瑜的“先虑未然,然后康乐”、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再到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两千多年,一以贯之。
在修楼求记的同时,滕子京还编辑了《岳阳楼诗集》。他将当时能收集到的历代诗词和当代作品,不论爵位高低、贫富贵贱,悉数收入,传之后世。由于他的良苦用心,为岳阳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热心实干
利民利国
滕子京任职岳州仅三年,不仅将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而且做了四件实事:重修岳阳楼、迁建岳阳文庙、编辑《岳阳楼诗集》、筑紫荆堤修通和桥。这些事情即使是在今天,也是重大工程。当时的岳州,乃荒州小郡,巴、平、临、华四县,仅12.8万多人口,可以想见其人力资源和资金匮乏的程度。可是他克服重重困难,居然都出色地完成了。从重修岳阳楼资金的来源,就可以看出他办事的才干与能力。《涑水纪闻》说:“滕宗谅知岳州,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利用民间的三角债,为修楼筹集资金“近万缗”(在宋代相当纹银一万两),解决了问题。四件事的前三件已经讲过,这里单说筑堤修桥。
滕子京刚到岳州,就听说东乡的百姓进城办事,渡经南湖,时常出现船翻人亡的事故。他当即刻碑湖边要道,告诫人们珍惜生命,绕道陆行(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继而他积极筹划,筑了紫荆堤,修了通和桥。巴陵郡自古三面环水,是座水城。原来只东门有一条陆路与外界联通,此堤此桥进一步便利了交通。不仅方便东乡百姓进出古城,而且公文传递更为便捷。千百年来,三眼桥虽几经修葺,最终仍未超出滕子京规划的线路。当时,他还计划在岳阳楼附近修筑偃虹堤,以方便水上交通。另外,筑堤还可抵御湖水对古城的侵蚀,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滕子京对偃虹堤修筑计划的周详,我们可以从今存欧阳修《偃虹堤记》察知。可惜因他调任苏州,未能实施。
义薄云天
敢于担当
滕子京一生重义轻利,对朋友重情义。1038年,他任湖州知州。湖州是他同科进士沈叔宽的老家,下车伊始,便去拜访。岂料沈已辞世,因家“贫未之葬”。他即“谋于僚属,卜善地拣良日”,将其安葬。并赠银接济其遗孤。同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上,被贬丹阳。他不顾朋党之嫌,前往探访。就是因为他太重情义,才在好友范讽案中遭受牵连,从五品官直降到了九品。
对下属尚仁义。1041年在泾州戍边,他将战争中牺牲的将士牌位列“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妻子与儿女),使各得其所”。由于他对下属的关怀与尊重,当他离开边塞时,“其战卒妻孥数百口,环其亭馆而号送之,观者为之流涕”。充分体现了他与边民的深厚感情。
对君主主大义。任殿中丞时,正值太后当政,他即奏云:“国家以火德王,火失其性,由政失其本。请太后还政。”力举太后将皇权交给已成年的宋仁宗,以保江山稳固。1034年,他刚升太常博士、左司谏。可是仁宗执政之初,“内宠颇盛”,沉迷酒色,身体多疾。他又犯颜直谏:“陛下日居深宫,留连荒宴,临朝则多羸形倦色,决事如不挂圣怀。”(司马光《涑水记闻》)因此触怒仁宗,将他贬到信州。滕子京身处封建社会,面对的是生杀予夺的一国之君,竟如此直言不讳,这需要何等的胆略和担当精神啊!
清廉自律
肝胆照人
记述滕子京清廉的,一是欧阳修的好友刘原父在岳州留下的诗:“谁信干城千骑居,空斋图籍两三橱。”谁能想象曾统帅五万大军的滕太守,家中空空如也,就摆着几柜图书。二是范仲淹《祭同年滕待制文》说:“独有令嗣,堂构可承,我今抚之,必教而称。”是滕子京的清贫,才让范仲淹发出为他扶养、抚慰幼子的承诺。三是《宋史》称:“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俗云“一任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试想,滕子京作为封建社会的四品官,若不是十分的清廉自律,特别的乐善好施,怎会“无余财”?遍阅青史,有几人盖棺定论能得到如此之高的历史评价?
滕子京的可贵,还在于他高度自觉的“慎独”精神。首先我们从“泾州公案”中可以推知他清廉自律、敢于担当的人格力量,的确感染了所有的人,才使得在失去证据的情况下还原了事实的真相。也表明他“慎独”的内功确实练得好。其次是重修岳阳楼,他将民间献出的“近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为何不设会计出纳?是他汲取了“泾州公案”的教训,免得牵连别人。为何独自掌管?是他对自己“慎独”的高度自信。心底无私天地宽!“慎独”铸就了他“倜傥自任”的典型性格。
滕子京的可贵品质,在宋代就备受推崇。时称“四贤”者,有三位对他作出过评价。欧阳修说他“去宿弊,以便人兴无穷之长利,非独见哲人明达之量,不以进退为心;而窃喜远方凋瘵之民,获被愷悌之化。”尹洙称:“先是公领邠、宁、环庆兵,插戎为帅。臣守岳阳乃下迁。凡由大而小,必易其治;或阴愤阳惨,事弛官废,下不胜弊者有之;或慎微虑危,修旧保常,无所设施者有之。若夫用舍一致,勇其所树立,非爱君之深,信道之笃,乌及是哉。”范仲淹说他“知命乐职,庶务毕葺”,“进亦忧,退亦忧”,“处江湖之远”,“乐于为善”,将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赞曰:“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治最为天下第一。”不是一般的好,而是“最”好!
滕子京是继中国文学之父、百代辞章之祖屈原之后贬官岳阳的佼佼者。他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良好心态,充分发扬“古仁人”先忧后乐的高尚品德,是范仲淹引为知己的“微斯人”。他立朝耿介,直言敢谏;受命戍边,扬我国威;尚气崇义,乐于为善;敢于担当,勇于树立;兴学重教,举废除弊;修桥筑堤,利国利民;清廉自律,肝胆照人。因此,不仅当时深受百姓爱戴,即使在今天,也是为官者的楷模。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