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内涵不止“中国情人节”
来源:
-->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
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
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
南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
七庆祝。今日是七夕,因在传说中,
牛郎与织女这对有情人每年只会在
这个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才能相聚,
所以它被现代人誉为“中国情人节”。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节前,记者走访发现,就市民来说,对七夕节的认识却分成了截然相反的两派,有人只是单纯地把七夕当成情人节来过,有人却因此而引发了对传统习俗以及过去时光的回忆。
年轻人:把七夕当成“情人节”
媒体从业人员小黄是名90后,对她来说,七夕是一个比西方情人节更“正统”的情人节。她告诉记者,自己对七夕的认识最深刻的只有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但对这个节日所包含的其他民间风俗并不了解。因此,每年七夕都是按照情人节的“传统套路”来走。“今年七夕,准备和男朋友一起出去旅游,希望两人能有个浪漫愉快的情人节。”小黄说。
与小黄持类似观点的市民不在少数,也是单纯地把七夕节当做情人节来过,购物、看电影、吃饭等是最主流的节日活动。“如果没有情人节这个噱头,七夕很快会被年轻一代人忘记的,现在因为这个而变得热闹起来也挺不错的。”市民周女士说。
老市民:七夕旧习俗令人怀念
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岳阳市史志办的相关资料记载,传统的七夕是乞巧节,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记者了解到,虽然现在很少人会在七夕这天举行“乞巧”等传统活动。但是,这个节日却勾起了不少市民对节日传统及旧时光的回忆。
“相比商业味浓厚的‘情人节’,我更怀念小时候在农村过七夕节。”今年50岁的张女士是华容人,她告诉记者,小时候过七夕节,会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人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比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专家:七夕不仅是“中国情人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牛郎织女每年七夕走鹊桥短暂相会的凄美故事,让这个节日被民间冠为“中国情人节”,却少有人记得它的传统意义。昨日,记者采访了我市民俗学者何培金。
何培金告诉记者,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据悉,宋以后,在七夕节当天,各家各户“搭巧棚”,摆设牛郎织女和仙人像的五色剪纸。男孩将笔墨纸砚放在牛郎像前并写下“某乞聪明”,祈求自己才学有成;女孩则将针线剪刀放于织女前,写下“某某乞巧”,祈求自己心灵手巧。此外,七夕节其实真正赞颂的是夫妻间的真情实感,是家庭的稳固与和谐,更在向社会传递和分享家庭应有的价值与文化。
何培金还表示,很多商家将七夕节当成情人节进行商业炒作,很多青年人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来过,这种做法其实是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淡化了。“包括媒体都应该多宣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对如何过传统节日有个正确的引导。七夕节之所以能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因为它是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我们应该珍惜,千万不能把自己的东西丢了。特别是懂得享受家庭生活的琐碎,学会包容家庭的纷杂,寻找家庭的亲和与温暖,用责任、爱心和担当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家庭关系,这才是今天的年轻人真正应该掌握的七夕‘爱情秘籍’和‘生活宝典’”。
本报记者
李
婷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