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复兴岳州绣时不可待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文化名人姜宗福论证湘绣发源地在岳阳

复兴岳州绣时不可待

来源:

-->

说起湘绣,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幅幅湘绣作品的针线细若毫发,无论是人物肖像还是花鸟虫鱼,都形象生动,令人心旷神怡,细细品味,妙不可言。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也是湖南的文化品牌。

对于湘绣的发源地,坊间一直众说纷纭,其中最为人们所认可的是长沙县沙坪镇。近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院长助理、文化名人姜宗福丢出重磅“炸弹”——湘绣发源地在岳阳。2013年年初,他受上海东方卫视邀请做节目嘉宾路过苏州,苏绣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让他想到了与苏绣齐名的湘绣,于是突发奇想,要是湘绣起源于岳阳该多好,那岳阳又多了一张旅游名片——“针尖芭蕾”。当他静下心来一研究,发现湘绣还真的发源于古老的岳州。

昨日,记者对其进行专访,探讨这一话题。

多处史料显示湘绣发源于岳阳

记者:为什么说湘绣发源地在岳阳,有何历史依据?

姜宗福:打开百度搜索湘绣,云:“湘绣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又云:“湘绣是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楚国的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神州大地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另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很显然,湘绣乃苏绣与楚绣的衍生物。这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传说四千年前,舜令禹刺绣,作衣裳。舜帝南巡,二妃寻夫至君山,刺绣由此在岳阳生根。”

战国时期屈原流放沅、湘著《离骚》,作品中的香草美人、凤鸟图案成为民间刺绣的图案样本,至今汨罗民间刺绣叫“绣花”,就是因为所绣图案大部分为花草。而屈原的怀沙之地正是汨罗。汨罗的川山被誉为“刺绣之乡”并非偶然。

三国时期,孙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设官营织造机构“织络”,据《拾遗记》记载,孙权的夫人赵氏就是一位织作的行家里手,她“织纤罗縠,……裁之为幔,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动”,苏绣由此声名鹊起。东吴大将周瑜屯兵岳州,喜琴、棋、诗画、精刺绣的夫人小乔将苏绣的技艺带到岳州。此后,岳州绣的发展迎来巅峰,有与《柳毅传书》同时代的民间传说《白鳍与江猪》为证。故事讲的是岳阳“芙蓉洲”杂货店黄老板的女儿白姬擅刺绣,黄老板死后,后母张寡妇逼迫白姫没日没夜织绣品为她赚钱,县太爷想霸占白姫作摇钱树,假装托媒收白姫为儿媳。张寡妇心生歹念,将白姫骗到君山投入龙涎井,将好吃懒做自己的女儿掌珠冒名顶替“嫁”到县衙,县太爷立马将其关进织机房逼她刺绣,阴谋暴露,县太爷恼羞成怒,将母女俩投进龙涎井。

记者:《白鳍与江猪》是民间传说,这是否可信?

姜宗福:传说虽然带有某些夸张的成分,但有一个事实是无法抹杀的,那就是近现代湘绣的奠基人、开山鼻祖李仪徽乃土生土长的平江绣女。真正把湘绣推向市场并树立“湘绣”品牌的有功之臣、苏州绣女胡莲仙嫁与湘阴吴健生为妻,直至丈夫去世才迫于生计入曾国藩家做女红教习,饱受冷眼才迁址长沙开店养家,“湘绣”从此走出国门,名扬四海。据《平江县志》记载,平江启明女学堂从1907年7月开办工艺第一班开始,到1927年上半年止,共办缝纫班三十七个,缝纫补习班七个,刺绣班七个……民国元年4 月,县女子工艺传习所数种绣花工艺品被选送到在美国举办的“北美教育展览会”展出;民国7年,南江女学生王慕英刺绣作品“雪景芦雁”,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从二妃寻夫带刺绣入洞庭,屈原怀沙汨罗绘纹样,小乔传苏绣至岳州,再到平江绣女技术革新创湘绣,湘阴媳妇长沙开店树品牌……湘绣的纹样如此清晰地勾画了历史和文化的脉络,视觉的冲击力胜过一切雄辩。

洞庭湖盛产刺绣原材料蚕桑

记者:都说论证某地刺绣能否成为文化地理标志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看当地历史上产不产蚕桑,如苏绣依托的是无锡、苏杭的丝绸,蜀绣依托的是成都平原的蚕桑。那么,湘绣的原材料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岳阳是否具备这一条件?

姜宗福:考古发现,湖南的古代蚕桑区在湘江上游的零陵、衡阳地带。唐、宋期间三百多年,这两个地区每年要给统治阶级赋贡纱罗或平绝二万尺。后来由于历代朝庭官家滥伐森林,致使水土流失,使湘南变成了红壤干旱地带,曾经繁荣的蚕桑生产无形中消失。桑蚕的生存“逐水草而居”,一路沿湘江而下,向洞庭湖区发展。据史料记载,唐制全国行政区划分十道,分道贡赋丝绸,其中湖南的岳,潭、衡、永、郴、邵等州,属江南西道采访使。唐代诗人元稹描述元和(公元806一820年)时的岳州农村诗:“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生动描绘了那时岳阳蚕茧年年丰收的景象。至元初,棉花的栽植迅速推广,元政府于1289年4月指示:“造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水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布)十万匹”;又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据巴陵、平江、常德、益阳等地县志记载,“巴陵(岳阳)、滨湖沙土,宜种木棉,妇女工织丝”、“明初征丝,后改征绢,又折征米,又折征银”,说明岳阳、常德、益阳等沿洞庭湖区域乃全中国十分重要的丝棉产区。查遍史料,长沙并不产丝绸。

记者:那么,湘秀的原料是否可能来自湘南地区呢?

姜宗福:当时交通极不发达,长沙离湘南路途遥远,隔着崇山峻岭,不可能舍近求远。从粤绣的崛起说明,湘南的原料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南粤大地,岳阳、常德、益阳等沿洞庭湖桑蚕、木、棉基地才是湘绣得以大成气候的重要保障。之所以认定岳阳才是湘绣的发源地,还有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即湘绣的“湘”即起源于岳阳的君山。“水”、“木”、“目”为“湘”,满眼水木的君山古称“湘山”,“湘”由此成为了三湘大地的“简称”。

考古方面有实物为铁证

记者:文化之争不能单凭口水官司,听说您还查阅了其他方面的考证?

姜宗福:经田野考古发现,二妃寻夫带刺绣入洞庭留有二妃墓;屈原怀沙汨罗据《离骚》绘“凤穿牡丹”“丹凤朝阳”“龙凤呈祥”等经典刺绣凤鸟图案遗址绣花墩(传说屈原之女为父绣像处);小乔传苏绣至岳州客葬小乔墓;岳阳的著名特产银鱼别名“绣花针鱼”……特别是岳阳县渭洞张谷英古村完整保留了明代时期的小姐绣楼;且清末民初曾经为湘绣形成产业培养了大批刺绣技师的平江启明女校依然健在,这一切足以说明历史上岳阳不仅仅只是湘绣的繁荣兴盛之地,而且是全中国刺绣的重要产地。

更重要的是,还有实物作为铁证。1958年长沙战国墓出土的两件绣花绢残片,以及此后马王堆汉墓出土、随辛追夫人陪葬的17大箱150余件纺织品和服饰,其祥云卷草等楚风浓郁的图案纹饰皆源自于《离骚》,残酷的是,这些实物无一绣于长沙,全为离岳阳不远的荆楚之地携入。说明当时长沙的刺绣并不发达。

1877年,引领湖南刺绣“工业革命”的李仪徽秀女平江首创“掺针绣法”,后带入长沙,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刺绣针法体系,成为湘绣的主要针法,为湘阴媳妇胡莲仙凭借首次融入“诗画书绣印”元素的掺针绣作品《荷鹤图》等先后获得1911年意大利都灵世界博览会上获世界进步“卓绝奖”(名列金奖之上)、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等奖、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誉满全球”金匾奖等一系列世界大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0年7月初,毛泽东凭借家居平江县向家镇杨开慧的大姨妈向大贞卖刺绣积攒了100多块,办长沙文化书社,宣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念念不忘,定要将此款偿还,按月寄给老人生活费直至去世。有书信、史料为证。

2011年6月19日,平江县南江镇的毛全周的太公毛龙德所藏一幅包锦边长3.28米、宽1.98米的名为《双龙戏珠·寿山福海》的特大湘绣,被省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为清代文物。这足以说明在1898年长沙“吴彩霞”绣庄开门,湘绣正式“出阁”走上商品化道路之前,岳阳地区的刺绣工艺已经普及并形成产业,并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

复兴岳州绣时不可待

记者:既然论证湘绣的发源地在岳阳,那么现在湘绣在岳阳的发展情况是否理想?

姜宗福:“湘绣”在岳阳的沉没,除了长沙作为区域性经济都会的巨大吸附效应外,源自于我们岳阳人习惯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沉默。走在大街小巷寻根,居然没有一个本地人知道“湘绣”起源于岳阳。就如岳州窑的命运,生于岳阳,死于岳阳,却不仅成就了醴陵近千亿产值的釉下五彩,还将一个庞大的陶瓷产业拱手让给了铜官,可悲的是我们却还在烟熏火燎的生产酱菜坛子和泥瓦红砖。

记者:湘绣是湖南文化品牌,继承和发扬这一民间手工艺品时不可待,您认为岳阳应该如何复兴湘绣这一传统产业?

姜宗福:好在有人已意识到了这一危机。在汴河街我惊异地发现有一家挂着“岳州窑”招牌的店家打出了“岳州绣”的招牌,林林总总展出了几十幅精美的岳阳楼风光绣品。老板说,湘绣的产地已被习惯性的认定为长沙,要想抢回来很难,就干脆另起炉灶去注册“岳绣”。没想到,“岳绣”与“越绣”同音,注册不了,只能注册“岳州绣”。如今岳阳只剩下平江和汨罗还有零星几家微小企业为长沙湘绣做代加工,要开发岳阳特色的绣品,只能整合他们的力量。她透露,开发产品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技术革新和市场推广,这一切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支撑。政府不支持,虽然可以活,但成长过程肯定十分漫长。

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其实无需付出太多,只要弱弱解囊买一幅作品,就是对这些孤独的湖湘地域文化复兴运动的发起人最大的鼓励。

本报记者

整理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