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揭开瑶族先民独特生活方式的“面纱”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我市龙窖山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共发现785处遗迹——

揭开瑶族先民独特生活方式的“面纱”

来源:

-->

龙窖山遗址位于岳阳市所下辖临湘市羊楼司镇境内原龙源乡,距市区37公里,是瑶族先民南下迁徙留下的早期“千家峒”。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窖山堆石墓群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由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中央民族大学、临湘市龙窖山文管所等机构联合组成考古调勘队,于2016年7月15日起至9月28日期间,对该遗址所在的临湘市羊楼司镇龙窖山村和梅池村等地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古勘测。

经过连日来对龙窖山村片区的石窝山、打栗坑、灵官冲、胡家屋场、梅池村人字岭、朱楼坡等遗迹群进行了勘测,共勘测堆石墓363座、石屋18座、石磡396条、石碑3处、石庙3处、古道2条,共计785处遗迹。

梅池老屋湾惊现百年古茶园

在龙窖山考古调查过程中,考古队在梅池老屋湾新发现一处百年古茶园。据临湘市龙窖山文管所蔡健介绍,老屋湾古茶园位于羊楼司镇梅池村老屋湾细冲坡山,距梅池村部约3公里。

老屋湾细冲坡山海拔高700米,两坡位置相向,分别坐东北向西南和坐东向西,中间横隔一条山谷,一条小溪从山谷中间穿过,汇入梅池港。细冲坡两侧山坡都分布有古茶树,大的有3.5米高,树茎围长25厘米,小的也有1米多高。整个古茶园面积约300亩,茶园下面约200米便是古塘至马颈的茶马古道。

据当地老人介绍,老屋湾茶园几百年前就已形成。因特殊的地理生长环境,茶叶质量好而被朝廷确立为贡茶上贡;五、六十年代曾作为特供茶供应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品饮。八十年代由于大量栽种楠竹,茶树逐步被荒弃,现在整个茶园已被密集的楠竹和杉、枞树等灌木植物淹没。

磨里坡新发现大片堆石遗迹

磨里坡堆石遗迹存位于梅池村朱楼坡组磨里坡山,山坡坐北向南,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南抵梅池至朱楼坡村级公路和磨里坡屋场,东距朱楼坡青石工程仅500米,西邻原四合村村部。

考古队在磨里坡山共发现堆石墓22座、石墈115条、石屋1座,古茶园一片。石墈分布在整个山坡中,纵横交错,长短不一,最长的石墈有60多米长,这些石墈用大小不等的石块相间堆垒而成,石墈上部宽敞平整,有的长有楠竹、彬树,有的长有古茶树。这些石墈沿山脚向山顶层层堆垒,隔远看就像层层梯田纵横排列在山坡中。在石墈之中,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堆石墓,形状多为长方形,较矮。在磨里坡山顶的古道上,建有一座石屋,坐北向南,东、西、北有三面石墙,北面石墙呈三角形,高约2m。东、西面墙呈长方形,高0.8m,石屋面积约20㎡。

蔡健介绍,这些遗迹建筑规模宏大、数量众多,构造精美、保存完整,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龙窖山瑶族先民生产、生活的状况,为进一步研究龙窖山瑶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佐证材料。

发现遗迹对重新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此次对龙窖山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队对龙窖山堆石遗迹的构成有了新的认识:该遗址应是由堆石墓、石屋、石磡、石碑、石沟及古道等共同构成的规模庞大,分布广泛的综合性古代聚落系统,足以反映龙窖山先民生活、生产、祭祀、丧葬等状况;遗址所在地多为地势险峻的山冲地带,遗迹以溪谷为依托,由谷底顺坡延伸至山顶成片分布,是包括居住区、生产区、墓葬祭祀区等在内的复合型堆石遗址群;遗址区之间有古道相连,在龙窖山地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古代交通路网,并与古代湘鄂主要交通路线相连,反映了龙窖山各地域先民相互之间的交往关系以及与外界的联系;此次调勘过程中,在各主要遗址区均发现有古茶树分布,工作人员结合古代龙窖山地区茶叶种植和贸易的文献记载,初步推断,该地区应是古代茶叶的重要种植区和中外茶叶贸易路线上的节点之一。

龙窖山堆石遗址群的分布并不局限于临湘一地,在相邻的湖北赤壁、通城、崇阳等地亦有大量发现,它们应属同一文化体系。反映了龙窖山先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蔡健说,龙窖山地区堆石遗迹分布广泛,为数众多,范围遍及湘鄂两省四县市,是不可多得、规模庞大、特点鲜明的石构遗址群,对于重新认识龙窖山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推动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文化产业开发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文/图

本报记者

乌鸦尖石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