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杨
柳
老师:宋代仁宗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居邓州(地处豫西南、湖北交界部位,是河南省直管市),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欣然答应。
问1:两个被贬谪的官人在人生的低谷是怎样面对的?
学生:滕子京没有因为被贬而闹情绪、不作为。“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就是证明。
学生:范仲淹也没有因为被贬而消极悲观,仍然心系朝廷和百姓。他写的《岳阳楼记》就说明这点。
问2:滕子京和范仲淹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现代生活中有些人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如自杀、暴力等),这是懦弱的表现。我们应像滕子京、范仲淹那样,乐观积极地面对失意和挫折。
问3:“然则”一词在全文起何作用?
学生:起转折作用。
老师:请说具体一点。
学生:用“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的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勾勒出全文的主体。
问4:请简要说说三、四段的景物色彩和人生情境。
学生:第三段的景物色彩是“暗”,人生情境是“悲”;第四段的景物色彩是“明”,人生情境是“喜”。
师:第五段是全文的重心,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锋一转,突然激扬,写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
问5:第五段点明了全文主旨,主旨句是什么?
学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作者在古仁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先忧后乐的思想。
学生2:老师,我觉得文章的主旨句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文章用迁客骚人的揽物或喜或悲之情来引出古仁人的思想,借此来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情怀。
学生3:我觉得他们两个人找的句子都是,因为文章是作者以岳阳楼来借题发挥,表达作者阔大的胸襟和崇高的政治理想。
老师:同学们很有自己的见地,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创造性。但老师还是赞成第三位同学的看法,因为他的意见较全面,分析到位,思考有深度。
问6:有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圣人的道德标准和境界,“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1:老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针对当官的人来说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学生2:老百姓只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很少“忧”“天下”。
学生3:老师,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若不在,家何以安?!
学生4:对!我们老百姓虽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位卑未敢忘忧国”。“五四”时期老百姓抵制日货,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为部队送军粮,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体现。
学生5:请问现在有几个人能够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
学生6:正因为道德标准和信仰的缺失,才出现了腐败、不作为、急功近利、甚至牺牲国家利益的人和事。你没看到不等于没有!
老师小结:
同学们讨论热烈,大有雄论天下的气势。下面谈谈老师自己的看法:
我是一名普通老师,但不能因为今天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就把愤怒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发泄到同学身上。也不能因为今天加薪晋级了,就忘乎所以地在课堂大放厥词,东扯西拉,不知所云。而应该想学生之所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就是我理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为一线老师,深感我们教育体制的弊端和滞后,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研究职业教育,一步一步地践行并实现着我的也是大家的教育梦——那就是“坚持素质核心,打造人文课程特色。”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培养有人文素质、有专业技能、有工匠精神、有职业道德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些孩子严重缺乏家庭教育。
还有很多为人父母,不懂教育,或溺爱或不管,或方法不当。导致出现问题孩子。我为此而担忧,为此而深感不安。教育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改革成功之日便是我开心之时!这就是我理解的也尽力做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同学们,你们遇到了和平安定的好时代,你们也遇到了改革发展的巨大挑战。重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应该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步入你们的职业生涯!这样才有一个幸福辉煌的人生!祝福你们!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