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云溪区人大常委会设立三十周年巡礼
来源:
-->
李小白
邓新刚
刘开平
80后的云溪,今年进入而立之年!
1984年4月,伴随着神州大地的改革春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岳阳市北区(1996年更名为岳阳市云溪区)。同年5月3日-6日,在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109名区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了区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以此为标志,洞庭湖畔四百平方公里土地上掀开了历史新篇章。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从成立伊始,就围绕富民强区的目标,忠诚履职、接力前行,积极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答卷,谱写了一篇篇精彩的华章。
人民
人大的主人
因厂设区是云溪建区的初衷,服务驻区大厂是云溪最大的区情。建区之初,“大厂在身边,伸手就是钱”的陋习盛行。首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何济民同志带领仅有的5名干部,认真倾听109名代表的心声,在1985年区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出了“关于用五年时间在全区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1990年,云溪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一号议案”捧回了头一个省级奖牌——湖南省“一五普法先进单位”。这五年,群众流传这样一首顺口溜:“干部学了法,处理问题有章法;群众学了法,工农关系少磨擦。”随着厂地关系的好转,厂地达成了“护大树,借绿荫”的共识,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大厂的下脚料发展得红红火火。1995年5月18日,《哥俩好——岳阳市北区与驻地大厂重建工农鱼水情》的长篇通讯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并配发了《护大树,借绿荫》的编者按,厂地关系开启了全新的起点。
由于特殊区情,云溪均保证驻区大厂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2名省人大代表,在最庄严的权力殿堂,“四级”厂地人大代表的心声都源源不断地注入“厂地一体,共兴共荣”的主流,显示了厂地在科学发展路上探索的艰辛努力。从107国道云溪、路口两个收费站依法关闭里,人们分明感受到厂地人大代表音同调、字同文,合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制约厂地发展的瓶颈:云溪大桥、107长炼连接线竣工了;两大厂的第二通道炼化路通车了;大厂主辅剥离后,街委会地方接管了;转供电全部规范了;公安“三局合一”了……厂地迈入了城市共建共享一体化的双赢之路。
幸运的17万云溪人民赶上了好时代,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厂地经济技术协作更是厂地智慧碰撞的结晶。“挤进去,联起来,引出来”,让厂地生产要素充分对接,云溪工业园为大厂提供扩张平台,大厂为云溪工业园编织产业链,提供专家组。30年来,厂地人大代表发展工业的锦囊妙计让云溪工业的一张白纸从工业立区到工业强区再到工业示范区嬗变,赢得了云溪板块的尊严。今天,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已成为湖南工业的名片、岳阳工业的力量、云溪未来的希望。今日云溪,不再是“北区设在郊区外”的丑小鸭,而是一只身价千亿名动三湘的“白天鹅”。由此市委要求云溪先行先试,实行“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城乡统筹。
人民当家作主,厂地合作共建,人大代表诠释了注脚。有人说,云溪人大何济民同志开了个好头,陈铁山同志打了个好基础,李从明同志上了个好台阶,聂金华同志锦上添了花。2013年10月,区四届人大常委会成功创办了首届中石化炼化企业驻在地企地共建与人大工作论坛,来自全国11个省市15家炼化企业驻在区70多名代表围绕“企地共建、合作共赢”在云溪进行了交流,这一长效机制的建立得到了中石化集团和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民意
人大的色彩
云溪人大有份量,人大评议有重量。这份力量源于民意,这份重量来自权威。为民掌权顺民意,对“一府两院”实施有效的监督,云溪区人大常委会是忠实的践行者。
区人大常委会敢“罚”区政府及其部门单位的款,让云溪人民记忆犹新。1988年区二届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和清理整顿公司的情况汇报,督促区政府严肃查处不经批准购置专控商品的问题,处理违控购置的小汽车7辆,上缴财政67000元罚款。
云溪区三届、四届人大常委会始终把防范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和债务风险放在首位,督促区政府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问责制度,对于在审计中查出的119个问题,历时两年进行了审计整改再整改,最终将问题基本解决,推进了审计整改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监督是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责,为了推进监督工作规范、高效,区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向社会公开征集监督议题,列为清单,向“一府两院”通报;每次常委会会议都把公民请进“议政堂”,并对旁听公民的建议予以回复落实;创办云溪区人大常委会网站,加强对常委会履职的宣传报道,以及通过电视台、手机报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常委会监督计划和监督内容的落实情况。
怎样才能使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干部依法行政?常委会在任前考试内容上适当增加时事政治和实践能力知识,邀请区人大代表监考,拟任人员实行全员供职发言,严格离任责任审计通报。
怎样加强执法监督?积极推荐人大代表任行风监督员、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和区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组织市、区人大代表旁听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的庭审诉讼活动,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怎样才能使“一府两院”专项工作评议达到实效?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向社会公开“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测评结果,评议整改一抓到底。
天地之间有杆称,这称砣就是老百姓。曾经一度时间,厂地群众、工商业主往科局单位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针对“有的单位是大象屁股推不动,有的单位是老虎屁股摸不得,有的单位是猴子屁股坐不住”这些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区人大常委会再一次与区委车同轨,与区政府字同文。1997年6月18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铁山在全区执法讲评的千人大会上直呼其名,进行揭短讲评,推“大象屁股”,摸“老虎屁股”,打“猴子屁股”。这次讲评,区人大常委会向市人大常委会致处理意见函,1名“大象”单位的“一把手”被调离,1名“老虎”单位的副局长被就地免职,21名“猴子”单位的工作人员被问责。区人大常委会的讲评,掀起了全区上下“治三乱”的风暴。从此,区人大常委会建立的对行政执法单位进行讲评排名的机制,成为“一把手”一年一度的“大考”。
民意大于天,民权重于山。30年来,共听取“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580余项,开展执法检查350多次,组织代表视察380余次,依法任免“一府两院”工作人员870多人次,受理并督办群众来信来访23600多件次。更加贴近民意,是区人大常委会鲜明的色彩。
民生
人大的脚步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人大为民,乃是人大立身之本。不停为民鼓与呼,建区30年来,162个决定决议,245个审批意见,见证了区人大常委会为民奔波的足迹。曾经,血吸虫死灰复燃。1989年7月,区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作出“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管理条例》保护疫区人民身体健康的决议”,到1996年,全区血防专业人员由1984年11人增加到28人,新建医疗楼1100平方米,新增床位34个,血防部门药物喷杀和填埋灭螺1.25公顷,治疗血吸虫病人531人。
关于北区一中搬迁的建议,让“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没有成一句空话。促进“穷家难当,创业正艰”的区政府投入3000万元整体搬迁区一中。2001年高考,云溪一中终于开始为清华、北大输送云溪子弟,一中搬迁成为尊师重教的标志,也是这个“穷家”的志气丰碑。
30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累计督办和办理涉及民生的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3000多件,其中一批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如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和危房改造、加强城乡饮水安全和双花水库水质保护、加强城乡规划统筹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新区、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07国道拓宽、16路公交车运营、市52路公交车至岳化开通、修建107国道长炼连接线、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修建污水处理厂等得到切实办理,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云溪靠工业立区,家境渐宽。区人大常委会督促区财政优先投向民生,让人民优先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2005年开始,区财政60%投向了民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区政府连续三年向教育投入1亿元。现在走进云溪,最现代最气派的是学校,偏远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区财政俨然成了区教育局的后勤部,全区中小学实现了规划布局、政府采购、校车接送、统一提供免费早点的“四个统一”。
办民生实事,想一件,办一件,成一件,办得彻彻底底,是人大常委会鲜明的个性。规模企业过100家,是历届区委区政府的追求和梦想。2008年,云溪梦想成真,实现了过100家规模企业强区梦。时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李从明代表区人大常委会提出的由“工业强区”向“工业示范区”转变的质量升级发展构思被采纳。“要发展更要环境,要税收更要健康;不要带病GDP,不要问题GDP;宁可少要一个GDP,也不多一份COD”成为云溪区整治工业污染的全民行动。2009年,区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加强环境整治,建设生态新区的决定》,在出台的三年时间内,区政府筹资2.9亿元兴建了污水处理厂及无公害垃圾处理场,三年内关停、整治、搬迁小化工38家。
“扭住问题跟踪监督是人大常委会一贯坚持的作风,还群众青山绿水。”云溪区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聂金华掷地有声。2013年8月,区四届人大常委会组织三个调研组对全区工业污染、农业养殖污染和松杨湖流域综合治理情况进行为期2个多月的调研。针对全区环保形势依然严峻、群众反应较为强烈的实际,常委会与区政府共同协商,启动了第二轮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共同破解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实际问题。
30年来,区人大常委会突出民生监督主题,倾听民声,反映民意,维护民权,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态环保、城乡规划、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司法公正、社会救助等问题列入监督议题抓出了成效。
素质
人大的名片
“向我看齐,从我做起”,区人大常委会机关为历届历任人大代表作示范、当表率。学习质量决定工作质量,学习自信、学习自觉蔚然成风。区人大常委会机关搭平台,建载体,练精兵,聚合力,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动:每周一机关学习日、委室主任“一月一部法”讲座、调研论文比武、区乡人大工作交流、优秀人大代表和先进人大工作者评比、优秀议案表彰、全国省市区代表集中视察等等。全区人大工作呈现出极富生气的工作氛围、彰显着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和谐共进的团体意识。用良好的心态看待工作,用良好的方法履行职责,用良好的素质树立形象,用良好的业绩回报社会,我是什么样,云溪人大就是什么样;我是什么形象,云溪人大就是什么形象,这几句话成了区人大常委会加强自身建设的座右铭。“不听广告,看实效”。让“官认”的政绩观转变为“民认”的政绩观,是近两届区人大常委会的又一次创新。在近几年的岁末年尾,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不听政府汇报,实地看成效。“不看好的,只看差的”,正确政绩观确立的背后,是区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监督主体作用的发挥。
为什么眼里总饱含着泪水?因为我深情地眷恋着这片土地。区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从明的调研论文《始终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全过程》总结了地方人大工作的宝贵经验,被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推介。“80后的云溪,石油是你的血液,港口是你的明珠,路网是你的玉衣,荆岳长江大桥是你的竖琴,化工炼塔是你的排箫……”这首传遍厂地的朗诵词作者是现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聂金华,作为穿越这30年风雨的亲历者,这首词表达了他对云溪的炽热情感。在区四届人大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聂金华主任作完会议闭幕词后,最后一句:“80后的云溪,加油”,掌声再次雷鸣般地响起。
17万人民群众,17万份奔小康的向往,民生问题多少数量,解决民生多少质量,它就是云溪区人大常委会这三十年的重量!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