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吴光远的故事
来源:
-->
凌
辉
1930年10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兴奋地挥毫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活捉张辉瓒的就是智勇双全的红军战士吴光远。
识骗局
活捉张辉瓒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人的兵力向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我军为迷惑敌人,进行了佯动。吴光远奉令带一支宣传队,配合地方游击队在沿途上假插路标,假造番号,丢上一些破烂草鞋等物,把敌人诱到预定地区。
10月29日,张辉瓒率第18师主力向龙岗推进、急于寻找我主力决战。我军利用有利地形,在蒙蒙雾雨笼罩下,秘密西进,埋伏在龙岗附近山中。10月30日,天空泛白,雾雨散去,正在山沟里打转转的张辉瓒师完全窜进了我军的火力网里。在红军全体指战员的猛烈攻击下,一举全歼敌18师。师长张辉瓒带着勤务兵落荒而逃,与他的勤务兵换了一身灰色的棉军装和一双胶鞋,并赏给勤务兵一根金条和一大包银圆,附在勤务兵的耳边小声吩咐了几句。自己随即从十字路口的一头往东钻进树林子里,隐藏起来。勤务兵往西而去,奉主子之命,一路上每隔几十步就扔下一两块银圆。
就在这时,吴光远和几名战士追到了十字路口。是继续往东追还是往西追?正在犯愁时,有人发现西边的路上落有银圆,还有马靴印,便说肯定是往西边去了。主张都往西边路上追去,抓“大脑壳”。吴光远却朝东边仔细望了望,发现东边山上的茅草在摇动,他断定那里有“情况”。便对战友们说:“我们兵分两路,一路往西,一路往东。”战友们大都往西边路上去了,只留下吴光远和一个上了年岁的老战士,他俩往东边山上搜索。经过大半天搜索,终于在山坳里茅草丛中发现一个人影。吴光远拨开茅草,用枪对准那个匍匐在里面的国民党士兵,大声喝道:“不许动,举起手来!”
被俘后,俘虏自称是连部书记官。吴光远但见俘虏勉强镇定的脸上闪着一丝惊慌的神色。一只脚光着脚脖子,一只脚却穿了一只毛线袜。这人肯定不是一般军官。吴光远叫俘虏伸出手掌,上面没有一个茧子。“把袖子捋上去!”吴光远命令道。“再捋上点!”吴光远发现俘虏手腕上有一块金表。俘虏想把衣袖捂住,但露馅了。
这时,一队红军战士押来了十几名俘虏。吴光远对那些俘虏说:“你们来认一认,看他是什么人?”
俘虏们开始沉默不语。吴光远知道他们有顾虑,便向他们宣传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宣布立功有奖,号召士兵起来揭发敌军官的真实身份。没多久,一个国民党士兵站出来,愤怒地揭发道:“他就是张辉瓒!”
在公审张辉瓒的大会上,群情激愤,一致要求处决这个杀人魔王,为被害的亲人报仇。张辉瓒罪有应得,被镇压了。在中央苏区,吴光远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战斗,因作战有功,由红五军一师三团连政委提拔为兴国县教导团团政委。
顾大局
克已舍家
1934年10月,吴光远率队随中央主力红军离开兴国,踏上了万里征途,突破了一道又一道的封锁线。1935年6月,抢渡天险大渡河后,向夹金山进发。为顺利通过雪山,吴光远找当地老百姓调查,老百姓告诉他:过雪山的时间只能在上午,中午都得穿棉衣,喝烈酒、带上生姜和辣椒,以御寒壮气。又说,上山时一不能说话,二不能笑,三不能坐,否则触怒了“山神”,一刮“神风”就要把他卷走。吴光远不相信有“山神”,但他从中悟出了雪山上气候变化的规律,御寒壮气的道理。他让大家作好过雪山的思想、物质准备,并拟定了过雪山的几条规定,决定在上午11时前通过,要求大家上山尽量不说话,不要坐下来休息。当他们爬到半山腰时,突然狂风大作,雨雪、冰雹铺天盖地而来,风雪像刀子似的刮在他们的脸上。吴光远见到面前的一个战士衣着单薄,浑身哆嗦,赶紧脱下自己身上的一件棉背心让他穿上。那战士说什么也不肯接受,说:“政委你也冷呀!”吴光远说:“我挺得住!”
空气越来越稀薄。
吴光远感到头昏眼花,呼吸急促,倏地眼前一黑,倒了下去。那战士赶紧抱起他。他们互相挽扶着,终于爬过雪山。
主力红军到达陕北后,吴光远调任留守兵团组织部长。
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吴光远不能照顾家里的妻室儿女。他给三位胞兄去信,感情深沉地说:“正因为战争与工作的关系,我们到前方去了,我回想起我家来,实在成大问题,无人劳动都系女的小的,另受经济限制,叫他们有什么办法……我在外说来十年之久,光荣的为国家民族争取生存,但在经济上也是非常困难的,八路军的生活谅想诸兄都知道的,怎能有办法帮助家里呢?我并不以为家中的种种困难来离开抗战的重大责任,我们是要在困难的环境下为民族解放奋斗到底的。但我请求与希望诸兄对我家也要多多照顾……”
家庭困难,吴光远不向党和地方政府伸手,而是请兄长们帮助解决。
1944年3月,吴光远调中央机关,任刘少奇的机要秘书。他虚心向办公室的同志们学习,努力钻研秘书业务。严格保守党的机密,尽心尽职地做好机要秘书工作。
南征北返
智斗敌顽
1944年9月,党中央决定派遣一支部队挺进华南,深入敌后,到湖南、广东、广西去创建抗日根据地。
吴光远主动请求参加这次军事行动。几经申请,获得批准。他作为随军地方工作干部参加了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南征部队营以上干部训练班,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敌后工作经验。
11月东渡黄河后,部队进入吕梁山区,为了通过敌人重点把守,碉堡、岗哨林立的同蒲铁路,吴光远奉命协助一大队政委李铃率一营,携带电台,提前五天出发。他们冒着凛冽的北风,在冰冻的雪地上急行军。吴光远几次摔倒,跌得脸青鼻肿,他咬着牙,继续往前赶。先期越过了汾河和同蒲路;向太行军区前进。把铁路沿线敌人的机动兵力吸引过去,掩护主力乘虚通过封锁线。吴光远带头连续急行军,创造了一夜之间行程90公里的行军速度!
1945年1月,南下支队驰骋在辽阔的黄、淮大平原上,随后通过平汉铁路,徒涉淮河,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在中原胜利会师。2月,吴光远随部跨越长江天堑,向鄂南挺进,参加了有名的鄂南战斗。日伪军凭借坚实的碉堡负隅顽抗。我军扔出的手榴弹难以发挥效力。吴光远向一大队长陈外欧建议,用干辣椒同稻草捆在一起,点燃薰碉堡里的敌人。陈外欧采纳了吴光远的建议,由吴光远带领战士将捆着干辣椒的稻草,点燃丢在碉堡附近上风处,可是没有奏效。吴光远仔细观察后,发现是因燃放的辣椒稻草隔碉堡距离太远。为了进一步接近敌碉堡,吴光远把自己的军帽挑在棍子上,冒着敌人的炮火,将捆有辣椒的稻草把子,塞到敌碉堡底下。刚要点火时,敌一梭子弹射来,军帽被打穿了几个窟窿,有的战友倒下了。吴光远满身是血,分不清是自己受了伤,还是战友的血溅到了他身上。他不顾一切地将辣椒稻草点燃。瞬间,一股股浓烟辣味顺着风势涌进碉堡,呛得里面的日伪军又流眼泪又打喷嚏,纷纷从碉堡里跑出来。吴光远率一营趁势一涌而上,一排手榴弹扔过去,终于占领了敌碉堡。
3月初,南下支队进攻通城、崇阳地区,按照中央指示下一步我军即将进入湖南。支队司令部决定派出熟悉平(江)浏(阳)情况的杨宗胜、吴光远带领一支部队挺进湘阴、岳阳地区,相机发展抗日人民武装。
吴光远非常兴奋地接受了王震、王首道交给的任务。他和杨宗胜同心协力,带着一支小部队巧妙地摆脱国民党第九战区薛岳所部的堵截尾追,于3月来到岳阳、湘阴地区,排除当地顽军的干扰,积极开展敌后工作,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5月上旬,在白鹤洞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湘阴县委员会”,吴光远兼任县委书记。下旬,召开了代表会议,吴光远作了《关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于新民主主义与联合政府》的报告,成立了湘阴县抗日民主政府。策反了湘阴县维持会长、伪县长兼保安总队长左钦彝率部起义,改编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师”。
吴光远和杨宗胜根据王震、王首道的指示,不断壮大抗日武装,以桃花山为中心,建立起湘东抗日根据地和湘东军分区,由杨宗胜任司令员,吴光远任政治委员。他们率队纵横驰骋在湘阴、汨罗、岳阳、平江、浏阳之间的广大地区,迅速发展到3000多人,扩编为3个大队,像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到敌人的心脏里。在湘阴的4个多月时间里,吴光远和杨宗胜率部与日本侵略者及其支持下的伪军及国民党顽军进行了十余次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1945年8月,吴光远、杨宗胜奉令率队北返。10月中旬,部队在黄坡县陈家畈进行了恢复359旅原名的整编工作,加入了中原军区野战军第二纵队序列。
经过艰苦卓绝的转战,9月27日,吴光远和南下支队指战员胜利回到了延安。在两年时间里,他们南下北上跋涉行程两万两千里,经过8个省境地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对国民党顽军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对蒋介石发动的内战,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抗击。
返回延安后不久,吴光远调任第一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投入了伟大的解放战争。他心情格外兴奋,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1946年11月鄂西保康簸箕山突围战斗中,为了掩护纵队首长安全转移,他挑选纵队政治部的年青工作人员组成突围敢死队,自任敢死队长,冲在前头,抢占有利地形,向敌发起猛烈还击,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待纵队机关首长转移后,他率队留在后面堵截敌人,突然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胸口,血流如注,他左手捂住伤口,右手坚持向敌开枪还击。终因失血过多,英勇牺牲。
1953年12月23日,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习仲勋亲笔为吴光远签发了《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除由我军奠祭英灵外,特怀哀悼之情,敬报贵家属,并望引荣节哀……”,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