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追忆黔军一0二师三营营长田少先抗日事迹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父亲的戎马生涯

——追忆黔军一0二师三营营长田少先抗日事迹

十六岁替人顶壮丁

来源:

-->

田雪斌说,他的父亲名叫田少先,1912年四月初六出生,原籍贵州省水城县天生桥镇河乐村人。田少先在102师算是一个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物。1928年,国民政府在家乡抽壮丁,田雪斌的姑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脑袋有问题,二儿子正常,不幸偏偏是二儿子抽中了签。在田雪斌姑爹的眼里,二儿子是田家的顶梁柱,还指望他延续香火,不想让他去当兵。于是姑爹就找田雪斌的爷爷商量。田雪斌的父亲本来姓胡,姑爹出了6块“袁大头”给田雪斌的爷爷,将他的父亲改姓田。就这样,田雪斌的父亲16岁就当了壮丁,在黔军第25军第2师服役。

田少先虽然是文盲,只认识几个字,但他天生聪明机警,身手敏捷,到部队后战斗技能掌握娴熟,是块当兵的好料,深得长官喜欢。1935年5月,第2师在贵州威宁接受中央政府改编为第102师,田少先分配到304团机枪连当了一名机枪手。

二十六岁参加徐州会战

田少先一生参加大小战役40多个,其中以参加徐州会战最著名。1938年5月,南北日军在徐州以西的砀山会师,对徐州形成包围之势。102师奉命参加徐州会战,在砀山与日军激战几昼夜,虽成功掩护徐州友军撤了退,但伤亡惨烈。

田少先所在的机枪连跟随304团在苇楼铁路附近与敌发生激战,团长陈蕴瑜阵亡,营连级干部多半伤亡。田少先作为机枪连的一名机枪手,专门负责射击。他胆大心细,沉着冷静,英勇善战,在他的枪口下没放走一个敌人。特别是苇楼突围时,机枪连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日寇的进攻,田少先率领机枪连一齐开火,强大的火力把敌人压制得动弹不了,才得以成功突围。田少先因这次成功突围获得嘉奖和晋升。

亲民爱民赢得好口碑

1939年长沙会战爆发后,10月,田少先跟随第四军第102师304团作为前敌追击部队追击败退日军,击毙日军甚多。10月6日,追击部队追至新墙河南岸后获令就地驻防,田少先所在的营驻扎在步仙关王桥杨家屋。当时田少先任第三炮兵营营长兼机枪连连长。

田少先治军十分严厉。在杨家屋驻扎期间,他要求部下遵守当地习俗,不损害老百姓利益,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因此田少先与当地老百姓关系十分融洽。因饱受战争的摧残,老百姓主要时间用在躲兵,无心耕种农作物,生活十分清贫。田少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逢年过节就用行军用的布袋装一袋糙米,大约5、6斤,盛一铁碗猪油,派士兵送给家有困难的老百姓,赢得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千里姻缘一线牵

田少先因南征北战,无暇顾及个人问题,二十大几了还孤身一人。不过因他亲民爱民,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也有心为他张罗婚事。

当时杨家屋一位杨姓竹器生意人,经常挑着一担竹器在鹿角街上贩卖。张翠平是鹿角镇鹿角村塘家园人,也是一个生意人,在鹿角街上贩干鱼虾子。因两人都是生意人,交谈合得来,就结交为朋友。一来二往中,杨姓生意人在攀谈中得知张翠平的女儿还待嫁在家,就当起了媒人。

张翠平的女儿名叫张金桃,1917年出生,22岁,按当时结婚的年龄,已是大龄姑娘了。说来也巧,田少先和张金桃一见钟情,很快就结婚了,一年零四个月后生下田雪斌,一家三口在杨家屋住了三年。

参加军事会议遭敌机轰炸

1940年元月,第31集团军代理总司令关麟征根据南岳最高军事会议“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命令102师抽出兵力从事游击战,深入敌人侧后,伺机乘隙捣毁日寇据点与破坏其交通和军需补给,以造成反攻敌占区的声势。

接到命令,102师相关军官就在关王桥军部开会,制定游击战具体方案。不知何因,日军得到了这一情报,随即派出飞机前来轰炸。日军飞机在关王桥上空盘旋了一会,就丢下炸弹。不幸一颗炸弹落在军部所在地的天井里,当场炸死9人。田少先命大福大,只被一块弹片击入脑袋,并没有危及生命。

血战麻布大山

102师据守新墙河南岸时,经常遭到北岸日军炮弹的袭击。师部炮兵营根据敌炮距计算和炮位分析,确定敌人炮弹来自麻布大山。为端掉这个据点,1940年农历五月廿七日夜,刘威仪副团长率领田少先的第三营,乘橡皮艇偷渡过新墙河,准备偷袭日军据点。

麻布大山杂草灌木丛生,这帮贵州子弟兵本来就来自大山深处,他们充分发挥黑夜山地行军的特点,没用火把照明就顺利找到了据点。山风吹着树枝,发出沙沙的声音,正好掩盖了突击队发出的响声,借着碉堡上的探照灯,突击队摸清了敌军炮位及军事布防情况。按照预定计划,打前锋的战士迅速用虎钳剪断了铁丝网,率先闯入敌阵,打得日军晕头转向。田少先的机枪连开足火力,正面压制敌人。日军也不甘示弱,不一会碉堡四周就枪声大作,我军凭着步枪和机枪的射击只能压制鬼子的火力,却无法炸毁其碉堡。就这样田少先和第三营与敌人周旋了几天,但敌人不断调派援军围攻三营,而我方却没有援兵。虽然三营奋勇抵抗,但阵地也多次易手,官兵伤亡也十分惨重。直到6月初四,天空下起了大雨,本可借机脱身,不想反遭到日军的三面包围。

由于后勤不济,求援无果,部队已经弹尽粮绝,只能跟鬼子拼刺刀。田少先将生死置之度外,跃出掩体,一口气杀了7个鬼子,自己也挨了鬼子四刀,屁股上,左右臂膀上,胸口前都中了刀。拼到最后,双方都不能动弹了。三营只剩下三个半人:刘副团长、田少先、勤务兵钟献巨和被炸掉一条腿的炊事班长。为了尽快脱离虎口,三人咬紧牙关,交换背着炊事班长,躲藏到山下一农民家。又用十块银元,从附近老百姓家里买来蓑衣、斗笠、锄头,扮成农民,受伤的炊事班长则寄养在当地农民家里,然后趁着大雨才逃出来。

不愿内战脱离部队

解放战争前夕,102师开赴江苏扬州整编,番号为第四军,准备打内战。田雪斌全家跟随田少先也到了扬州,但田少先不愿意打内战,刚好田雪斌生了一声大病,田少先就以回鹿角岳父家探亲为由,找刘团长请了十天假,于1946年农历五月初三带着全家回到了鹿角。

期间,田少先头痛难忍,就到长沙湘雅医院去开刀,不巧在街上碰到刘团长。刘团长用枪指着田少先说:“你只有十天假,现在三个月了你还没归队,你当逃兵?”田少先忙解释说在诊病,等把妻儿安排好后马上归队。因刘团长与田少先关系密切,就还是放他回来了。田少先回来后根本没有打算归队,因他内心是不愿意参加内战,但又担心刘团长来岳父家抓人,就在茴洞内躲了十天十夜。还好刘团长没有来抓人,就这样田少先在鹿角落了脚。

无端打为反革命分子

1966年11月,鹿角公社副书记黎伟雄惩办田少先,说他是国民党的军官,是反革命分子,经常无端批斗他,还判了他半年刑。田雪斌当时在鹿角居委会搞基层工作,为了救田少先,就写报告给区政法委戴志忠部长,凭什么一句话就把他父亲定为反革命。戴部长看了田雪斌的报告后,一次在市管会上,他对鹿角村书记肖章武说,田少先抗战有功,没有参加内战,没有血债。肖章武开会回来后,立马到步仙杨家屋调查。当地的乡亲讲到田少先,都赞不绝口,说他爱民亲民,治军有方,杀敌英勇。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肖章武把黎伟雄教育了一顿,说你有什么资格批斗田少先。田少先抗战有功,你只是国民党12军的一个便衣队员。就这样,田少先再没有受到批斗了。1979年3月10日,岳阳县革命委员会下发岳革会字(1979)第1497号通知书,摘掉了田少先反革命分子的帽子,享受公民权利。

本报记者

彭雨琪通讯员

李岳波

1月4日下午,暖阳高照,记者跟随新墙河抗战文化节保护和利用办公室史料收集组来到老港芦苇场,采访抗战老兵田少先的后裔田雪斌老人。

田雪斌,1941年冬月十一出生,岳阳县鹿角镇茶场村一组人,住在万头猪场的简陋平房里。老人精神抖擞,口齿清楚,思维清晰,对过往之事记忆犹新。听完记者的来意,他连忙叫老伴搬来桌椅,在房前的桔林旁坐下,慢慢攀谈起来。

田少先于1979年古历四月

十五日过世,活了68岁。由于时代原

因,田少先一生没有留下任何遗物,就连在

部队照的相片都烧掉了。文化大革命前夕,田雪

斌在家里看到了唯一一张父亲的戎装照。他身着黄

军装,头戴军帽,腰系斜皮带,还挎了把手枪。母亲骑在马

背上,脖子上戴着一根很长的金项链。田雪斌和弟弟分别蹲在

父亲的前面。两个勤务兵举着手枪,一边一个站在后面。据田少先后来回忆,1949年,他把自己的奖章、军衔等物品用猫乳坛子装

好后埋在鹿角河堤附近的屋下面。1954年涨大水,河堤边的山坎倒下几千方土,把田少先埋东西的地方彻底掩埋。当时田少先急得直哭,这是田雪斌第一次看到父亲流眼泪。七

十年代末,田少先带着田雪斌到这里挖过多次,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