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贺伟奇
在巴陵古郡,岳阳楼有着令人瞩目的雄伟,砥柱湘楚,举世闻名。她虎踞龙盘、居高临下、西望大江、浩然正气的王者之风,令多少人竞相折腰?古往今来,有多少富可敌国者、君临天下者、名动一时者、风华绝代者,面对岳阳楼所承载的三四百字名文、一两千年沧桑以及直面万古千秋的气势时,心仪不已?
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无数人不远万里来瞻仰她的风范。岳阳楼绝世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姿容,更在于她的风骨;稀世的价值,不仅在于她的血肉,更在于她的灵魂。人拥有灵魂,凝聚建筑艺术家心血、富有个性和创意的楼宇,也拥有灵魂。岳阳楼就是这样一座有着高贵灵魂的楼阁。
初读《岳阳楼记》是在中学课本上。当时感到的不是欣赏、赞叹、爱不释手,而是对古文謷牙诘屈的厌烦、晦涩艰深的畏惧。再读《岳阳楼记》是春游之后写游记。虽然野外景观丰富多彩,奈何自己内心却山寒水瘦,于是求助《岳阳楼记》,其“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华美辞章让我欣喜若狂,当然,没有融会贯通的寻章摘句,终究得不到老师认可。
三读《岳阳楼记》,是“十七岁那年的雨季”。负笈在外,“少年不识愁滋味”,却常独自凭栏,触目无限江山,感叹自然界“流水落花春去也”,唏嘘人世间“别时容易见时难”,心生莫名愁绪、无由悲苦。念及“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时,不觉泪流满面。
及至人到中年,再读《岳阳楼记》,便觉内心归复平静,面对万事万物,目光变得澄明而清远。“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自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去留随意,起落不惊。不过这种淡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淡泊,因为它基于模糊的“放下”,而非透悟的“勘破”。
此番几读《岳阳楼记》,读的是文字,辞赋优美,文气沛然;读的是章法,虚实相映,法度严谨;读的是思想,先忧后乐,情牵朝野;读的是意境,大气磅礴,浑然天成;读的是沧桑,往事越千年,洞庭潮涌,波起波伏,巴陵灯火,民喜民忧。
即便读到这个份上,也未臻阅读的最高境界。我以为,阅读《岳阳楼记》的至高境界,应该是用行动来阅读——用切实的言行探寻普世真理、谋求“大我”幸福、开创美好未来。“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历史上,用行动来阅读《岳阳楼记》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有人舍生取义,践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理想;有人忘我求仁,拥有“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胸襟;有人孜孜以求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修成圣贤。
进入21世纪,岳阳人没有辜负岳阳楼。他们接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传承,把岳阳打造成“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一方政通人和的治世盛景旷然铺开,一幅水墨丹青的城乡画卷呼之欲出。在此之间,所有的劳动者、创业者、奋斗者,无论得失成败,都是用行动阅读《岳阳楼记》的优秀者。
历经几十年的沉浮风雨,更能领略岳阳楼千年的古韵风姿。置身岳阳楼上,默诵《岳阳楼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触油然而生。新时期的岳阳精神,如岳阳天下楼,长成了一种风骨;如洞庭天下水,融炼了一道血脉;远眺君山天下岛,烟波浩渺、视野开阔的湖面,不正象征着今天岳阳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
时代精神日新月异、实践内涵与时俱进,《岳阳楼记》注定永远读不完,也永远写不完。它要由千万人、用千万年时间,带着思想、感情和行动共同完成。范仲淹开了篇,用神来之笔画了一条精神之龙。“画龙”之后,真正的“点睛”,还需人们世代秉持深厚的忧乐情怀、家国情怀,为全民康乐的共同理想而奋发,为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而奋斗,为世界大同的远大理想而奋进。没有务实的行动,没有起码的建树,任何人都不要说自己懂得范仲淹。坐而论道、空谈误国的人,即使将《岳阳楼记》倒背如流也是枉然,因为它的灵魂在于心系苍生、民胞物与,在于经世致用、内圣外王。若把湖湘文化比成万里长江,《岳阳楼记》则如千里洞庭,滔滔洪波,滚滚汇合,为汪洋的湖湘文化注入巨流。
岳阳实属有幸,天赐名楼名文。
岳阳楼,一座拥有高贵灵魂的名楼;《岳
阳
楼记》,一篇永世未完待续的名记。一生读她千百回,一生爱她千百回!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