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冬保就是湖南的“刘海哥”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何冬保就是湖南的“刘海哥”

来源:

-->

华容北景港镇群力村人何冬保,从小耳濡目染地方戏,毕生倾情研究花鼓戏,创作“比古调”曲调和“胡大姐”戏剧人物,被誉为湖南花鼓戏“影响最大成绩卓著的革新家”,毛主席、周总理更是称赞——

张善亮

“刘海砍樵”的传说在北宋时已经成型,至清代中叶已形成今天流传的《刘海砍樵》花鼓戏版本的大致轮廓,并在洞庭湖一带广为流传。

但花鼓戏在解放前不入主流,历代统治者都不准到剧院演出,所以,《刘海砍樵》虽然风靡湘西北地区及湖北西南各县乡村,解放前却不能登大雅之堂。解放初,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何冬保先生主持改编并主演《刘海砍樵》,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剧本二等奖、演员三等奖。使《刘海砍樵》获得新生,由洞庭湖乡走进长沙,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被称为“湖南花鼓戏第一剧”,湖南人心目中的一颗艺术明珠,湖南人的经典,中国戏剧文化中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临阵救场获掌声

华容县北景港镇地处洞庭湖区腹地,文化艺术底蕴深厚,是闻名湘鄂两省的花鼓戏窝子。著名花鼓戏艺人杨保生、唐放勋都出生在这里。何冬保出生的年代,当地不仅流行地花鼓、渔鼓、弹词、皮影戏,还有那浑厚的纤夫号子、缠绵的催眠曲、欢快乐观的劳动号子……在这个艺术之乡,何冬保耳濡目染,五、六岁的时候便学会唱《铜钱歌》、《掐香葱》、《采茶歌》、《洗菜心》等地花鼓小调。

1931年,著名花鼓戏艺人彭桂香因逃水灾带班子来华容北景港开场教戏。学戏者每人交一石谷作为学费,学期45天,白天各自下田干活,晚上学戏。何冬保家里穷,交不起谷,只有在一旁“偷学”的份,但也学得十分用心。教戏结束唱戏时,有一个扮《赶春桃》的旦角临阵怯台,死活不肯演。眼看这场展示教戏成果的汇报演出就要泡汤,何冬保自告奋勇:“我来演”。他凭着记性好,嗓子亮,壮着胆子唱完了这出戏。14岁的何冬保临阵救场,以精彩的演出,赢得满场掌声、笑声。一炮响台,更让著名花鼓戏艺人彭桂香欣喜万分,当众收何冬保为徒弟。

从此,何冬保正式开始了他花鼓戏的舞台人生。后来,何冬保还参师刘尧坤、张汉卿等前辈花鼓戏艺人,艺思两进。1943年起,他尝试对花鼓戏的一些表演艺术作改进。如《蔡坤山犁田》,不再用犁的道具,而改为虚拟身段、手势,惟妙惟肖,丰富了表现力,也初现了艺术改编能力。

脱口而出的“胡大姐”

1945年9月,为庆祝抗日胜利,在华容县的一个小村子里,何冬保和另外11个唱花鼓戏的年轻人组建一个叫“胜利班”的草台班子,在洞庭湖一带巡回演出。凭借与众不同的唱腔,何冬保和他的“胜利班”渐渐在洞庭湖一带有了名气。

1946年,“胜利班”接受长沙花鼓戏艺人张寿保、钟瑞章等的邀请,进省城演出。1947年,何冬保与省城艺人合组长沙戏剧改进社。次年,他以私人积蓄,在中山西路建起一个简陋的戏院,取名民众戏院。新中国成立后,何冬保以长沙戏剧改进社为基础,团结各方花鼓戏艺人,组建了新义楚剧团,并任经理。1951年10月演出《刘海砍樵》和新编现代戏《好军属》,荣获省第一届戏曲会表演奖。

不久,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来长沙,选取湖南去北京参加全国戏曲汇演的湖南剧目,提出要看传统戏。刚任长沙市花鼓戏剧团团长何冬保提出演一场传统花鼓戏《刘海砍樵》,但遭到许多同行的反对。他们觉得这出戏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何冬保认为去掉狐狸变人等糟粕,《刘海砍樵》仍然是出好戏,坚持要演《刘海砍樵》。

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何冬保决定认真修改《刘海砍樵》剧本。他找来编剧陈北方、鼓师田琼林、琴师田运隆等人,坐在一起,七嘴八舌修改剧本。大家对剧本作了多处修改,感到很顺手。唯独中间一段“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的新词大家有些犯难,为什么?词不工整,一下子九个字,一下子八个字或六个字、三个字、一个字,大家都沉默不语。还是何冬保转得快,叫了一声“胡大姐”,田琼林、田运隆两兄弟马上就答“哎”,何又唱“刘海哥”,这边又答“啊”,“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嗬嗬”,这样一来一往,将这段新词全部唱完,并形成了一个新曲调。因这段词是用古人来比喻,后来就定名为“比古调”。

经过修改后,胡秀英与刘海的这一段对唱,活泼欢快,把二人成婚、双双归家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风趣可爱,是湖南花鼓戏中最富特色的唱段之一,一直传唱不衰。1984年春晚,李谷一与姜昆合唱这段对唱后,更是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是何冬保对花鼓戏艺术的历史贡献。

何冬保扮演的刘海,在唱完“比古调”后,加一段地花鼓“望郎调”,然后以“托举”方式托起胡秀英下场。

这个“托举”动作,其实也是来自何冬保一次演出中灵机一动的“意外收获”。当年在家乡演出时,有人一高兴就将一挂鞭炮扔到台上,何冬保想起,他的搭档穿的红裙子,是悄悄把家里的帐帷拿出来做的,要是被鞭炮炸坏了交不了差。情急之下,他托着搭档就往后台跑,不想这个动作赢得一片唱彩。后来,这个抱小旦下场的动作,还得到苏联人的高度赞扬,称之为“芭蕾舞式的托举”。

豫剧大师支招“刘海砍樵”

1952年1月,豫剧大师常香玉带着她的一些学生来湖南义演。当她在民众剧院看了《刘海砍樵》后,十分赞赏。并当夜就和湖南的同行切磋起来。在一起排练探讨中,由于常香玉基本功扎实,她使用胡秀英的云帚,灵巧自如,花样翻新,还新加了不少身段动作。常香玉还建议将胡秀英的纸扇改为羽扇。何冬保高兴地接受了常香玉的这个修改意见,并且把常香玉在表演中花样翻新使用的不少身段和动作加进《刘海砍樵》剧本,使胡秀英的舞台形象更为丰满柔美。

1952年8月,湖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在长沙举行。长沙市决定《刘海砍樵》参加汇演,用何冬保和陈北方的改编本,由何冬保饰刘海,肖重珪饰胡秀英。这次汇演,《刘海砍樵》获剧本二等奖,两名演员双双获得演出三等奖。10月,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得了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二等奖,主演刘海哥的何冬保获得演员三等奖。田汉、欧阳予倩等老一辈艺术家对何冬保的演出给予了很高评价。《刘海砍樵》的演出和获奖,在当时以其轰动效应,促成了“湖南花鼓戏”作为一个地方戏剧艺术品牌的形成。《刘海砍樵》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南花鼓戏第一剧”。

他就是湖南的“刘海哥”

1952年10月,《刘海砍樵》在北京怀仁堂演出。当时共有四个戏演出,《刘海砍樵》最后压轴出场。何冬保一上台,看到前排坐的是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紧张得转了两圈后忘记了台词。肖重珪赶紧给他递词。当时,毛主席一边看,一边笑着用手打拍子。

1956年,何冬保在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演员讲习班。当时,正逢梅剧团从日本演出归来。在欢迎宴会上,何冬保和汉剧演员邱吉彩去给周总理敬酒。走到周总理面前,何冬保还没开口,周总理诙谐地喊:“刘海哥”,何冬保当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年国庆节,何冬保作为湖南省文艺界的代表,被邀参加国庆大典。在观礼台上,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幽默地向毛主席介绍:“这就是湖南的刘海哥——何冬保”。毛主席握着何冬保的手,高兴地放声大笑。后来,“湖南的刘海哥”成了何冬保的“专用名”。

1978年,何冬保指导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的花鼓戏《刘海砍樵》,应华美协进社邀请,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演出,在美国刮起花鼓戏旋风。美《华侨日报》、《华语快报》、《纽约时报》等均载文评论,祝贺演出成功。1984年1月,何冬保离开人世,但他创作的《刘海砍樵》却留在世人心中。1984年与198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前后两次演唱《刘海砍樵》片断,使《刘海砍樵》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至今传唱不衰。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