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诺呵护百姓安康
——市卫计委党组成员、疾控中心主任黄岳四答记者问
来源:
-->
2016年,市疾控中心的“预防接种安全倡议”公益活动于1月26日拉开帷幕。上医治未病,疾控发展是当下医疗发展的第一要务,市疾控中心践诺并把“巴陵先锋先行”主题活动落到实处,让预防接种安全倡议成为服务民众的公益活动。市疾控中心为何发出此次倡议?今后将如何发挥先锋先行作用,提升预防接种服务?昨日,市卫计委党组成员、疾控中心主任黄岳四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高屋建瓴地为我们解答了预防接种的相关事宜,引导人们健康生活。
记者:为什么开展“预防接种安全倡议”公益活动?黄岳四:为了配合全市“巴陵先锋先
行”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市疾控中心以“全面提升预防接种服务,做好疾病防控,力保市民安康”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承诺、倡导等形式,科学规范,引导群众做好预防接种,降低疫苗接种风险,遏制不良行为发生。全力督促各县市区疾控战线信守承诺,学习先进,从规范采购渠道、规范冷链运转、规范工作程序、规范市场行为等方面入手,创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疫苗质量监管,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及人民群众的监督,让疫苗更可靠、更可信、更安全、更有效,让市民放心接种,这也是为子孙后代做的一件大善事。
记者:我市在预防控制疾病上如何创造健康环境?黄岳四: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
发展,特别是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性向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性的转变,人们不仅对健康从概念上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而且越发认识到主动防范控制与消除疾病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近年来,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以及预防接种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市预防接种工作落实到位,免疫规划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基础五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二类疫苗接种量不断上升;建立了覆盖全市城乡的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和疫苗冷链储运系统,多数疫苗针对性疾病的发病与死亡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为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固疫苗针对性疾病免疫屏障,确保疫苗针对性传染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市疾控中心开展“岳阳市预防接种安全倡议活动暨最美接种医生颁奖典礼”,一方面通过对疫苗的研发、生产、采购、流通、接种等全程的安全公开承诺,让群众增加对疫苗的了解,使群众有信心、能及时接种疫苗;同时,也杜绝在疫苗流通环节中的不正常采购,净化疫苗流通环境,提升预防接种行业的群众满意度。
记者:一定要给小宝宝预防接种吗?黄岳四:预防接种的目的在于预防传
染病,将引起传染病的致病病毒和细菌制成疫苗,通过接种,使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殊的抵抗力。
婴儿过了出生后3-6个月时,通过腹内的胎盘从母体中获得的抵抗力(免疫力)自然消失。因此,需要打预防针来形成免疫,以保护机体免受疾病的侵袭。一旦免疫形成,病原体的记忆就留在体内,于是保证被接种者一生不患病,或者即使患病也只是出现轻微症状。预防接种正是利用了这一机理。
另外,由于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所以对于控制传染病暴发或流行,预防接种也起到重要作用。
是否接受预防接种,由个人(婴儿时由其监护人)自行决定。但是为了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还是应该接受预防接种。
记者:疫苗分哪几类?黄岳四:一般我们把疫苗划分为两
类,一类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二类疫苗,自费自愿接种。二类疫苗目前有狂犬疫苗、口服轮状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流感疫苗、灭活乙脑疫苗、肺炎疫苗、甲乙肝联合疫苗、水痘疫苗、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霍乱疫苗、四价流脑疫苗和戊肝疫苗等12种。
记者:宝宝出生后可以免费接种哪些疫苗?预防哪些疾病?黄岳四:宝宝出生后可以免费接种乙
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等11种一类疫苗共计22针次,可以预防结核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乙脑等12种传染病。
记者:如何确保预防接种的安全性?黄岳四:预防接种的对象是健康人
群,其安全性历来受到各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疫苗在获得注册前都需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疫苗在上市使用前都要实施严格的批签发制度。在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都有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要求,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从表面上看,预防接种主要是对易感者进行预防接种,其实在提高个体免疫水平的同时,必然会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有助于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当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即使有传染源侵入,由于大部分易感者接种了疫苗,得到了免疫保护,人与人之间辗转传播的机会大大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链已被人为阻断,传播的范围受到限制,减少了传染病扩散和蔓延的可能性。
记者:对因异常反应引起的严重损害者可予以一定经济补偿,但不是赔偿,怎么理解?黄岳四:异常反应它是疫苗本身固有
特性引起的,是不可避免的;异常反应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它既不是疫苗质量问题造成,也不是实施差错造成,各方均无过错。通过预防接种建立免疫屏障,保护受种者同时,也保护了受种者周围人群。因此,对受种者予以一定经济补偿,不是赔偿。
记者:为何近年来发生了多起由
于接种疫苗引发事件?
黄岳四:疫苗事件增多,直接原因是
疫苗接种数量和接种剂次的增加。接种疫苗出事的概率尽管非常低,但因为目前我国疫苗接种数量很大,小概率事件导致的绝对数肯定会随之增加,公众包括媒体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
以偶合症为例。偶合症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但是最容易出现、也最容易造成民众误解。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复发或加重)。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疫苗接种率越高、品种越多,发生的偶合率越大。
记者:既然接种疫苗有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为什么国家还要下那么大的力气推进计划免疫工作?黄岳四: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
风险远远小于不开展预防接种而造成的传染病传播的风险。实施免疫前,我国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非常高。自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通过接种疫苗,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万人。
用一组数字来说明这一情况:
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国每年约报告20000—43000例脊髓灰质炎病例,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94年10月以来未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
1950—1965年,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590.6/10万,其中1959年发生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432.4/10万,并且每100例麻疹患者中有3人死亡,自1965年广泛使用疫苗以来,麻疹流行强度大为减弱,尤其是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效果显著,2009年报告发病率降至3.9/10万的历史最低水平。
1992年乙肝血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1992年我国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06年乙肝血清学调查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据推算,1992年以来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每年我国报告白喉病例上万例,自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白喉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目前我国许多省份已连续多年无白喉病例报告,近年全国也无白喉病例报告。
在未使用疫苗前,百日咳是儿童常见疾病和死亡原因,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百日咳发病率均在100/10万以上,在1959和1963年出现的大流行中有近万名儿童死于百日咳,而目前,百日咳的发病率已降至1/10万以下。
记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何处理?黄岳四:预防接种是一项公共卫生措
施,在保护绝大多数人群健康的同时,极个别人承担了发生异常反应的风险。充分考虑到受种者的权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规定,对因异常反应引起的严重损害者给予一次性补偿,具体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属于一类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费用由省级财政安排,属于二类疫苗(自费接种)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费用由生产企业承担。
记者:儿童在预防接种前,家长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加强与接种人员的沟通?黄岳四: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家长
应带孩子到政府部门认定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在接种前应向接种人员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便工作人员判断是否可以接种。如发现接种后出现可疑情况,应立即咨询接种工作人员,必要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正确处理。在接种疫苗之前,家长应特别注意孩子有无急性疾病、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患等情形,并在接种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接种。例如,在新生儿接种疫苗前,家长需配合接种人员,做好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问诊和一般健康检查,提供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包括出生时是否足月顺产、出生体重多少,新生儿出生评分情况,有无先天性出生缺陷,是否现患某种疾病等等,以便接种人员正确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并决定是否接种疫苗。
本报记者
李弈萱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