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养人
孝敦亲
来源:
-->
文/图
本报记者
黄
梅
实习生
唐思平
张谷英村,位于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有“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之称。“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是张谷英村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暗含着张氏先人对后辈要合而不分的教化。世世代代的张氏族人始终秉承着“和为贵”的思想,传承着与家人、族人、外人的和睦之道。
以和立家,泽己及人
张谷英村,以其始迁祖张谷英命名。“以和立家,泽己及人”是张谷英在解甲归田、隐居之时立下的宏愿,张氏后人也谨遵祖先的教导,深知家庭和睦才能使家族兴旺昌荣的道理。
孝悌乃家庭和睦之根本。75岁的张胜利是张谷英公第22代孙,一直生活在这里,尽管已是古稀之年,但谈起家训族规却精神抖擞。他热情地从内屋拿出族谱,翻开其中的一页兴致勃勃地介绍说:“第一要孝父母,第二要友兄弟,我们张氏祖先把‘敦孝友’写入族谱, 就是希望家和万事兴。”
张胜利有3个孩子,大儿子张灿炎是岳阳市一医院的医生,二儿子张灿中也在岳阳工作,女儿在洞纺上班。一有时间,他们就回家看望父母,吃的、穿的,每次都是大包小包往家里拎。
言传身教,是张胜利教育孩子的惯用方法。退休前,张胜利是张谷英镇卫生院的一名大夫,他说在从医生涯中尽量不给病人开大处方,一方面不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对病情较轻的病人并没有好处。如今,大儿子张灿炎子承父业,从医30多年来,为病人看病也不做多余检查,不开没有治疗效用的大处方药。“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长辈告诉我,吃饭要有吃相,身子要坐正,碗要用手端起,夹菜不能乱翻,只选好的,要顾及别人。掉在桌子上的饭菜要捡起来吃掉,不能浪费粮食。”张灿炎说,每次回家探望父母,走亲访友,大屋幽深的巷道、潺潺的溪水、氤氲的厅堂,总是一次又一次触动着他,在长辈们“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的谆谆教诲中逐渐长大,那时似懂非懂,但已不知不觉中浸润到灵魂深处。
作为家中长子,从小他就担起照顾弟妹的任务,好吃的、好玩的,优先弟妹,兄妹之间不管谁遇上困难,也会相互帮助。弟弟张灿中离家早,但父辈的谆谆教诲、村里的一景一物,不管他走到哪,都深怀着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为此他还特意写了一本书,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成长故事。
像张胜利一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在张谷英村还有许多,历史就曾出现过“五世共居,百口同食”的大家庭,如今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家庭有60多个。
86岁的李艾香一大家子就是其中的一户,虽然孩子们多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但每逢过年、重阳节、老人的生日,无论有多忙,儿女们都会赶回大屋陪老人一起度过。这三个日子是李艾香最开心的日子,儿孙们都回家了,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围坐一起,空荡的堂屋一下变得热闹和拥挤起来,她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孝友传家”成为支撑张氏家族的精神支柱。时至今日,虽然很多年轻人已经走出张谷英村,但是敦孝友的祖训已深深融入张谷英村人的血脉之中。
和睦同心,亲如一家
张谷英的建筑又称“张谷英大屋”。从古至今,张氏后人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恪守着长幼有序的规矩,友爱共处、亲如一家。
张谷英村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组成,总面积为5万平方米,大小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2条,古屋环山而建,长达1公里。600多年来,张谷英的子孙后代一直生活在这个大屋里,现有600多户人家。“80后”张文华是张谷英管理处的一名工作人员。刚来时,她担任导游工作,每天为4个旅行团进行解说。“大屋是丰字形结构,中间是三至五进正堂屋,两边是三至四进分堂屋,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每个建筑之间又以巷道连接,巷道最大的功能就是方便邻里互助,如果一户人家发生火灾,其他人家便会迅速从门前的烟火塘中取水赶来救援,一旦火势猛烈,巷道有起着隔断火源、防止大火蔓延的作用。”这是她解说词中的一段内容。
张文华说,巷道的作用不仅是连接建筑,同时也是维系家族关系的纽带。虽然在现代化的防火手段下,巷道防火的作用渐渐式微,但是巷道对家族和睦的作用却延续下来。
作为张谷英公第21代孙,张文华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巷道捉迷藏,大屋也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在她的记忆里,族人间十分和睦,夏天一到傍晚聚在一起乘凉拉家常,冬天围炉烤火有说有笑。无忧无虑的童年在她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烙印,张谷英成为著名景区后,她便留在家门口上班,“大屋是根,能在这里守护和传承,是一份荣耀!”
大屋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议事厅。议事厅高高悬挂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议事商情,小异大同无远近;循规蹈矩,集思广益得方圆。”天井的四个角很有讲究,外边两角是圆形,里边两角为方形,寓意做人要外圆内方。每当村里有重大事情需要商讨,张谷英公第22代孙、村支书张文胜召集村民代表在这里开会。
村事共商,福利共享。从2008年开始,张谷英村每年拿出一部分旅游收入给村民分红。近年来,村里想在基础建设上加大投入,张文胜召集村民代表在议事厅进行讨论。分红是按惯例分给大家,还是用于村里的开发建设,大家举手表决,采取民主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有时候事情比较复杂,会要开到深夜,直到达成一致意见。
流着同样的血脉,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张谷英村人始终如一,和睦同心。
以和为贵,礼让恭谦
“齿刚易敝,舌柔长存。”张氏祖先在家训中如此告诫后人,希望张氏族人与外族人的相处中懂得以柔克刚,谦让包容,张氏后人也时刻践行着祖先遗训。
上世纪80年代,张氏家族与邻近的龙氏家族发生用水纠纷,处在水源上游的龙姓汛期放水,淹了处在下游的张姓的庄稼,旱季截断水源,让张姓用不上水。两族之间就此积怨日深,矛盾愈演愈烈,双方的紧张局势一触即发。张氏家族长者召集族人商量对策。年轻人认为龙姓无理,主张用武力讨回公道;族中长者却认为张氏家族历来本着“以和为贵”的思想,从来不以大欺小,有理也要让三分。最终,家族的长者说服了年轻人,借着春节舞龙的习俗主动上门给龙姓拜年送福,张姓的谦让恭和换来了龙姓家族的理解和让步,两个家族的积怨得以化解。“张氏家族在当地是大族,但从未发生过欺侮小姓小户的现象。”张谷英公第23代孙张小琴说。在张谷英村,距离大屋距离不到两百米的地方还住着十几户陈姓人家,他们的祖先比张谷英早来30年。几百年间,张氏家族已经从一户人家发展到后裔近万人的大家族,而陈氏家族至今还只有100多人,家大业大的张氏族人不仅没有倚强凌弱,反而处处遵循着先来后到的原则,处处以陈氏为先。2009年,张氏族人筹资将村前的泥路硬化,也是最先从陈姓人家的家门前修起。“存忍让之心,养谦让之德,行礼让之道。”一代代张姓族人遵循着祖先的教诲,用尊重和礼让,赢得了张姓、龙姓之间的和睦相处。如今,张谷英村的许多年轻的后人已经来到城市生活、工作,他们的思想品格、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的态度,却始终接受着“和”文化的熏陶,张氏家族“和”文化的基因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身上。
一个“和”字与张谷英村这个地方紧紧凝聚在一起,在岁月的磨砺中,形成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延续了一个家族几百年的兴盛,缔造了一个令人赞叹的传奇,中华民族传统的孝友文化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