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汪希范烈士旧居散记
来源:
-->
文/图
王幼飞
清明前夕,我们来到浯口镇晏家洞,瞻仰革命烈士汪希范的旧居。
拐过好几个山弯,转过好几栋新屋,看到沿着田垄有一连片白墙黑瓦的楼房,那是汪家大屋。在这片气派的楼房中间,有一栋老旧泥砖平房,显得很特别。经村人指点,这就是汪希范烈士旧居了。
旧居前门上挂着钟期光上将题写“汪希范烈士旧居”的木匾。进大门两边是厢房,中间有一个大天井,再进去是堂屋,两边还是厢房。老屋主人们的后人亲属如今都各有职业,另择地做新楼迁居。老屋长久没有人住,地上长了青草,梁上挂满蛛网,加上陈旧失修,更显得空荡落没。有村民介绍,汪希范住过的是东厢房,过去还连着几间。西厢房现设有纪念室,陈列着一些图片资料,介绍烈士的生平事迹。
汪希范烈士,化名丁南,1892年出生在这栋老屋里。他6岁进私塾读书,在本地读高小后考入湖南第一师范,与乡友同学江契成等,结识相交毛泽东、方维夏等一些师友,经常阅读进步政治书刊,积极参加师友们开展的活动,接受革命思想熏陶。汪希范从第一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与江契成、李循垓等宣传发动群众,组织爱国会。1922年,汪联络在浯口教书的吴溉之(解放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书记),利用教书的身份,在西区宣传革命真理,开展爱国反帝斗争,组织秘密爱国武装保卫队。
1923年,汪希范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中共西三区(浯口地区)区委书记,与黄彦庭等领导当地农民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汪被选为农会执委。1927年,汪希范被派到长乐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建立了湘阴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长乐党支部。他以长乐支部为核心,深入兰家洞、向家洞山区发展党员,组织建立起500多人的游击队,群众称为“丁南部队”,在关王桥、长乐等地多次袭击敌人,缴获大批枪弹。
1928年平江起义后,汪希范率领的这支武装与其他游击队合并改编为湘鄂赣独立师,邱训民为师长,汪希范任政委,这也是后来湘鄂赣红16 师的前身,他为创建红16师作出了重大贡献。汪希范率领红军独立师转战湘鄂赣,并进入江西苏区,沉重打击了敌人。1934年中央红军将突围北上时,汪希范因患皮肤疾病,在奔劳转战的艰苦条件下,得不到医治,愈加严重。党组织批准他回到湘鄂赣苏区治病,任湘鄂赣省革命互济会主任、中共湘北特委委员、平江西区区委书记,参加创建湘鄂赣根据地,坚持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晏家洞地处平江、长沙、湘阴三县交界之山区,临近汨水,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从1927年起,汪家老屋就是平江西区地下党革命活动的重要联络点。平江西区秀水投身革命的江渭清(解放后任江苏省委书记、福州军区第一政委),汨罗八景乡的吴咏湘(开国少将)、智峰人梁金华(开国少将)等,都曾是汪家的常客,多次到晏家洞汪家开会。当地村民讲,听老人们说,每当汪希范安排他们去山口、村头放哨时,就晓得有地下党和红军的人来开会了。在那白色恐怖的年月,国民党反动派没有想到晏家洞成为湘鄂边界的一个重要红色据点。
汪希范与钟期光(上将)同为教书先生,都是在平江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工农运动,开展武装斗争,为志同道合的好友。汪希范与钟期光的姐姐钟媪芹结婚,成了钟期光的姐夫。他们一起坚持湘鄂赣游击战争,结下深厚的战友情谊。据汪家孙辈、瓮江镇退休干部汪耀华讲,曾多次上京拜访过舅爷钟期光将军,钟老常回忆起湘鄂赣三年游击战争,深情称赞汪希范是湘鄂赣红军和地下党卓越的领导人。他曾忆起1935年冬,身为湘鄂赣军区红16 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来到晏家洞汪家召开党员干部会议,通报从国民党报纸上得来的消息:红军长征于10月胜利抵达陕甘边,与会同志欢欣鼓舞,信心倍增,决心继续扩大红军,开展武装斗争。会后钟汪两个兴奋得彻夜长谈,研讨今后行动,并吟诗作对。汪以“期光”二字为联首:
期待南北多捷报,
光兴革命早成功。
钟则以“希范”二字应对:
希庆红旗飘塞北,
范将赤子战江南。
第二天钟期光等临走时,汪妻将地下党捐献的100多斤食盐、猪油交给他们,还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腊肉交给钟的警卫。
老汪谈起1987年3月进京看望钟舅爷,正巧曾参加湘鄂赣艰苦游击战争的老红军李平和夫人、女儿到他家。钟期光高兴地介绍汪后,问李:你还记得1936年秋到汪家“化缘”吗?李老站起来握着汪的手说:“你家老祖母真是厚道,我们刚进门她就赶快从邻居家借来腊肉和泥鳅,熬给我们吃。第二天老汪又将16亩田抵押出去,交给我们60元银洋。”原来,汪希范深知钟期光他们坚持深山打游击的艰苦,偷偷把16亩田契出售给当地富豪王员外,得银洋400元,全部用于红军。第二年春家里派人去耕田,才知道这块田姓王不姓汪了,在平江浯口一带至今流传着晏家洞汪希范崽卖爹田资助红军的故事。
讲到进京,老汪还透露了一件事:1988年去北京想求钟老写个字条,好找县里给兄长汪棣华家属解决国家粮。跟钟老一讲,他说:“应该,应该!汪家祖辈多次助红军筹粮,我就破例给你们也筹点哪个粮吧!”他爽快地写了字条,内容是:
“平江县人民政府:
浯口镇国家教师汪棣华是汪希范烈士后代,爱人李美英身体不好,耕田种地有实际困难,孩子汪艳震、汪高建都是农村户口,请你们按有关政策,给予照顾解决。
钟期光1988年3月10日”
谁知第二天,他招呼我到阳台上,讲:“我昨夜反复考虑,写字条不大好,有勉强地方政府之嫌,你还是退给我,我回家乡时再给县领导当面谈好些。”本不想退,就说:“将军字条既出,驷马难追!”看到他显得好为难,我把字条还给了他。老兄家属的国家粮问题,后来冒去找县领导,他在评上高级教师后按政策得以解决。
谈起汪希范的不幸牺牲,钟期光曾对汪家人说过:那完全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
在湘鄂赣的红军主力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后,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高潮,1939年夏突袭新四军平江加义通讯处,杀害湘鄂赣省委书记涂正坤等通讯处6位负责人,制造了“平江惨案”。1941年1月,派重兵围攻新四军,制造了举国震惊的“皖南事变”。在新四军遭受惨重损失后,中共中央1月20日下达命令,重建新四军。汪希范遵照上级指示,留在湘鄂赣苏区扩军。他夜以继日地深入各地,通过地下党组织动员青年参加新四军,共联系登记120多人,准备带往新四军。不料,汪希范扩军行动被县国民党部获悉,派特务将他抓捕,与妻儿一同关进了县监狱。
汪这是第六次被捕。汪希范这次和家人被捕后,家乡族亲筹资签名,托人以汪家祖父汪绍蓉为清末秀才,曾是岳州府监考官,受朝廷赐匾的声望为名,向县里要求保释汪希范。平江地下党千方百计营救,据钟期光说,中共中央南方局也展开营救,曾致函国民党平江县党部,强烈敦促释放湘鄂赣湘北特委领导人汪希范。鉴于还是国共合作时期,迫于多方舆论压力,平江县国民党当局一面先释放汪的家人,一面策划新阴谋。
1941年农历7月初6日,汪希范被释放。当汪希范和来接他的族人回家,走到澄潭河边翻越山岭时,突然遭特务袭击,汪希范惨被枪杀,血洒天车岭,时年49岁。族亲将汪希范的遗体抬回,装殓时从他身上还挖出两颗子弹。乡亲们将汪希范安葬到晏家洞大坡里墩上,修起一座土坟堆。2007年烈士的亲属们将坟墓重修,铺上水泥,立碑纪念。每逢清明,除了亲属来祭奠,还有附近中小学校常组织学生们来扫墓,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老汪迁建的新楼房里,他的儿子展示保存的汪希范烈士的遗物,有大革命时期1927年平江西区的农民运动协会的账本、印鉴、选票、宣传品等,还有近年钟期光将军的题词、书信、照片等。看着这些东西,我心生敬意,不禁惊喜:“哎呀,这都是非常珍稀的文物啊!”
汪希范与钟期光都是在湘鄂赣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领导人,我想平江县城的湘鄂赣纪念馆应该是它们最好的陈列之处,便说:“你要是捐一点给湘鄂赣纪念馆就好了。”
老汪说:“捐了啊,他们不展出来,还说冒看见。”
我心一惊,忙反问:“真有这个事吗?”
老汪不悦道:“对你老熟人,我还讲假话?”
接着,他讲述了捐赠事情:平江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始建馆时节,县文化局来了两个干部,跟家里老人讲要收集汪希范烈士的遗物,放到湘鄂赣纪念馆陈列展示。当时家里是有些烈士遗物,老人不肯捐。经过村干部和两个人反复劝说,捐出烈士使用的鱼皮衣箱一口,茶盘大雕龙古砚一台,烈士身上取出的子弹两粒。湘鄂赣纪念馆建成开展后,汪家人特地去看,不见陈列出来,问纪念馆的人,他们说是冒见过这些东西。汪家急了,求助无门,只得于2012年向省纪委写信反映,也没有回音。他们无奈,只有黯然神伤。
我听了这事的来龙去脉,顿时愤懑于心。想起湖南师大曾晓浒教授专为湘鄂赣纪念馆创作的巨画《江山万古图》失踪之事(今年1月5日《岳阳日报》披露),心里说:黑洞!又一个黑洞!3月29日,我联系平江县湘鄂赣纪念馆的姜馆长,向他询问这三件遗物的事,请他查找。第二天找他,他说:已经查库存登记,只有汪希范烈士的两颗子弹,其他的没有。汪希范烈士另两件珍稀遗物确实失踪了,我深感恐惧,文物工作内真有监守自盗,真有人愧对牺牲的烈士啊!
返途中经浯口沿着汨罗江行进,只见两岸青山中,一江春水滔滔,奔流不息,岸边新楼房一栋栋扑面而来,革命先烈们抛头脑洒热血,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已经旧貌换新颜,先烈们功绩永存,精神不朽。我借仿钟老将军当年的联句,深切缅怀汪希范烈士,正是:
希庆红旗飘全国,
范将赤血洒江南。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