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长工:永远做人民的“长工”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何长工:永远做人民的“长工”

来源:

-->

岳阳是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五四”运动后,一批先进青年乘轮渡海,在异国他乡勤工俭学,同时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回国后,他们投身革命,矢志报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国家的复兴和繁荣立下了不朽功勋。何长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何长工(1900-1987),原名何坤,湖南华容人,自幼好学,崇尚“实业救国”,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周恩来、赵世炎等人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其革命生涯中,他为国家做了许多开创性、奠基性工作,堪称少有的多面能手。

“朱毛会师”的牵线人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何坤在武汉结识了毛泽东。为了摆脱反动当局的追捕,毛泽东根据何坤留学法国之前曾在北京长辛店做过工的经历,特地为他改名为“何长工”,意为永远做人民的“长工”,这就是何长工名字的由来。不久,何长工追随毛泽东回湖南参加秋收起义,并为起义军设计制作了军旗,上面书写“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面军旗。秋收起义失败后,何长工追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并在毛泽东手下工作达八年之久。

1927年10月,何长工接受毛泽东下达的联系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任务后,化装成逃兵模样,身穿一件破衣裳,脚穿一双破草鞋,经过两个多月的苦苦寻觅找到了朱德。随后,他又带着朱德写的信,换上一套西装,装成教书先生的模样回到井冈山。

1928年4月28日,朱毛两部革命力量胜利会师。毛泽东的部队有灵活的游击战术,朱德的部队有正规军的底子。经过何长工的往返穿梭,二者一会师,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

航空地质事业先驱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何长工根据中央指示,脱下戎装,调任重工业部副部长、代部长,负责重工业部的组建工作。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何长工一手抓恢复生产,一手抓基本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我国重工业各部门的恢复工作全面完成。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作为重工业部负责人的何长工大胆提议建立发展航空工业,并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支持。根据毛泽东指示,中央组成赴苏谈判代表团,由何长工任团长,于1951年元旦率团飞抵莫斯科。从1月8日开始,中国代表团同以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葛罗米柯为首的代表团,历经18天艰苦谈判,达成《中苏航空工业技术协定(草案)》。

4月18日,中央发出正式在沈阳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局的通知。7月16日,政务院任命何长工兼航空工业管理局局长。不久,在苏联的帮助下,航空工业管理局先后在哈尔滨、沈阳、南昌、株洲等地建起了飞机工厂,为我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然而很多想上的项目上不了,原因就在于地质情况不明拖了后腿。因此,中央决定成立地质部。9月,地质部正式成立。何长工调地质部任副部长,后兼任部党组书记。

当时,我国地质工作基础极其薄弱,专业人员和勘探设备几近于无,具有工业意义的地质工作几乎没有开展。何长工断然采取非常规的、创新的办法大抓地质教育和培训工作,并提出了“借鸡生蛋”的办法。1953年,他亲自指导张家口铁路工厂的改造扩建。1954年便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地质探矿装备制造厂——张家口探矿机械厂,结束了我国没有地质勘探装备专业生产厂家的历史。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地质部已拥有各类钻机2199台,是解放初期的140多倍。

1987年12月29日,何长工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他在逝世前两年给党中央写信说:“我今年已85岁了,入党也整整63年了。几十年来,无论是在东西南北,还是职务上的高低升降;不管是在顺利发展的,还是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刻,我总是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何长工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践了为振兴中华民族“扛一辈子长工”的夙愿。

(朱

栗)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