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汤梓港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汤梓港

来源:

-->

◆汤迪民

“西塘东托擂台港,弯弯曲曲柳树厂;谢家桥木鱼山,转嘴就到七家湾;白羊田雨溪溪,豺狗冲里孵野鸡。”这首顺口溜,将我带回儿时的故乡。

故乡打米机房旁边有棵檀树高高矗立在村子的东头,承载着六百多年的风雨与历史。树梢上有个箩筐般大小的鸟巢,清晨喜鹊和八哥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似乎在唤醒人们要起床干活了。每逢春暖花开,树上枝繁叶茂,生生不息。村子里人都姓汤,有港,又有“桑梓”故里的缘故,汤梓港屋场因此而得名。

汤梓港有四个生产(队)小组、近两百户人家,整个村庄就坐落在畈的中央,将几百亩大的整块田畈分隔开来,成为上下两个畈。老屋场房子是先辈们用辛勤汗水,成片成片地向外逐渐延伸拓展盖起来的,彼此相互衔接,连为一体。下雨天穿布鞋从屋檐底下经祖堂屋往里走个来回,鞋不湿。如同迷宫似的建筑,外地人进去了还难找着出来的路。“最多时屋场露天天井有四十八个”,老人们津津乐道:“解放前,人们相聚在这里一起纺纱、织布、染布,一天到晚机声隆隆,成为方圆几十里一个最大的生产场所。”

屋场前面的横山岭,是村子里最大最高的山。爬上山顶,可远眺洞庭湖渔船。屋场后面紧临的是一众山脉,宛如“龙”形,静静地卧在那里。老祖宗正是选择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地貌将房屋顺势而筑,也是寄希望于靠这样的风水宝地荫庇后人,让他们安康幸福,过上好日子。

站在后山,登高而望,整个屋场景色尽收眼底。房子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小港蜿蜒曲折、田地一片一片整整齐齐,杨、柳、松、檀、梓、樟树点缀其间,一幅大自然绘制的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当大地回春之时,到处都是鸟语花香,一派生机盎然。等到春插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绿油油的禾苗,如棋盘,如画中,将村落装扮得分外妖娆;稻谷成熟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金黄色的世界,预示着又一年的好收成。

古老的石墩桥,是连接村子与镇上的唯一一条通道。从白羊田下来经村前流淌的小港,水流平缓,水深齐膝,清澈见底。男人们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趁着水干净,从这里往家挑满一缸水,供全家人一天的用度。女人们提着木桶,怀抱脸盆,有说有笑地来到桥下的石板上搓洗衣服。自咿呀学语起,小港就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处去:堆沙堆,捡扁石打水漂漂,到港里捉小鱼。天热的时候,光着身子往水里一躺,凉爽爽,真是个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这里的水不仅供人们饮用、农田灌溉,而且水里盛产鱼、虾、鳝、鳖等。中午,大人们利用休息时间,腰背竹篓,手握耙篓网子,到港里去舀鱼。差不多要捞完时,一场暴雨下来,待洪水消退后,港里又满是鱼虾的了。

故乡也有哭泣的时候。1939年日本鬼子侵占岳阳,故乡惨遭铁蹄蹂躏。扼守要道的尖山岭成了鬼子的驻地,村子里不时冒出几个下山抢掠的日本强盗,老百姓免不了要惨遭杀戮。至今故乡还传颂着王震将军为了推动抗日救国,率领南下支队与当时的国民党岳阳地区专员、湘北抗日游击司令王翦波周旋,积极争取他共同抗击侵略者,有力地打击了日本鬼子嚣张气焰的故事。

解放后,村子里的人们齐心协力搞建设,互敬互爱促发展。全村上下秉承诚实守信的品德,传承着父母节衣缩食苦送子女上学读书;兄姊竭力支助弟妹完成学业的优良传统。团结友爱、勤奋好学、扎实肯干的朴实作风在汤梓港人的身上不断诠释出来。

村级卫生室就设在屋场里。汤顺南医生凭着对医疗事业执着地追求,以精湛的医术而远近闻名。治病救人从不分贫富贵贱,不论男女老幼,一视同仁。由于医术好,医药费便宜,又做到童叟无欺,很少有人直呼其名,而是以在家里排名顺序敬称他“三哥”或“三医生”。前来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

骨子里流淌着傲气的汤梓港人,努力成长着;奋力向上的拼搏如同他们坚毅的性格。这里虽然没有桂花树的芳香,没有玫瑰花的艳丽,但是却有着风霜不垮、冰雪不摧的松柏,有着始终乐观、豁达大度的汤梓港精神。

如今的故乡建设日新月异,石墩桥早已被一座双向两车道的拱形大桥所取代。出入有小车,大部分村民盖起了新楼房。一到天黑,随着音乐节奏响起,一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媳妇们在操坪上纷纷扭起了秧歌,跳起了街舞,如同城市一般生活、娱乐着。现在的汤梓港路更宽、灯更亮、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