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楠竹产业链向全域旅游延伸
来源:
-->
这些天,临湘市羊楼司镇龙窖山村的瑶之梦山庄异常热闹,每天上午三五成群的旅游大巴络绎不绝,来自各地的游客相拥而至,参观青山竹海,“泡”一个天然氧吧,再尝尝新近“出炉”的竹系列美食,成为来这里游玩的人的“约定”动作。
6月5日,记者走进龙窖山村,看到的是一幅绿意盎然的风景:放眼望去,满眼的竹林郁郁葱葱,一股浓郁馨香直扑入鼻,游客们熙熙攘攘,怡然自得……“靠竹吃竹,光说没用,关键是行动。”龙窖山村党支部书记潘梅芳感慨道。眼下刚过吃竹笋的季节,往常的做法多半是先采摘晒干,再制成“干笋”销售,每公斤的市场价在30元左右。但今年,通过创新开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竹业产业链。
2015年5月,在外致富返乡的刘静通过村里流转了原龙源乡政府房子,翻建成一个健康养生基地,搞起瑶之梦休闲山庄,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今年五一刚开业,就接待了近千位游客,近的来自周边岳阳、长沙,远的还来自湖北咸宁、武汉。”倍增的游客接待量让刘静等人看到了农业休闲旅游的火热前景。
靠竹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刘静与众不同,想到的是以“吃”留客,向游客推出了竹类菜肴相结合形成的“竹全席”,主要是竹笋、竹荪、荪蛋、荪盖等同鸡、鸭、鱼、肉等组合而成的各类菜肴,有凉拌笋丝、烧拌笋片、白油苦笋、酸菜竹荪蛋、干煸笋尖、素炒竹荪盖、三鲜竹荪汤、泡竹笋等。竹荪有竹荪蛋、竹荪菌盖、竹荪裙和菌柄杆系列,将其与鲜肉同炖,或与鸡丁葱白共炒,肉鲜菌嫩,美味非常,再用一两朵竹荪煮个清汤,味道之鲜回味悠长。游客还随时可以吃到竹筒饭、竹海腊肉、竹叶黄粑等大开眼界的特色食品。
这些新菜一经推出便成了特色菜、主打菜,“这么一搞,竹笋的经济价值翻了一番,农庄也有了自己的特色。”想起“引进创作”的过程,刘静不免几分得意。
羊楼司镇域内山丘众多、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非常适宜竹林生长。近10年来,该镇新栽楠竹5万亩,建设高产楠竹基地18个,低改楠竹12万亩,竹林面积由10万亩扩大到22万亩,是省林业厅认定的“湖南第一楠竹大镇”,是国家授予的“中国竹器之乡”,发展竹林旅游得天独厚。近年来,村里响应政府号召,还积极引资开发“竹元素”生态休闲游、赏竹挖笋的农家乐等休闲娱乐旅游产品,打造初步的竹林旅游品牌。
竹筒酒是一种用竹筒装着种出来的,天然密封,
饱吸天然竹汁、竹叶多糖、竹叶黄酮、竹叶抗氧化物、硒、锌、铁、钙、镁、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活性成分,成酒色泽金黄,酒质芬香浓郁,醇和甘爽,是余味悠长的原生态高端食品。不久前,羊楼司镇青年创业者孙亮与人合作研发出“十三竹”竹筒酒,让休闲品竹的游客品尝到另一种返璞归真的原生态产品,成就了临湘市楠竹产业的又一张响亮名片。据了解,竹筒酒从原液到成品要经毛竹生长一年半,竹林既是酒厂,又是车间,只要借助竹林就可生产竹筒酒,且竹筒酒绿色零污染,是非常环保的项目,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健康产品,深受广大游客喜爱。“目前该产品市场价每筒160元,同时竹农还可实现‘竹子还没砍’就可进行销售,给农民带来一笔稳当可观的收入,延伸了楠竹产业链。”孙亮算得头头是道。
如今,在羊楼司镇,经过创新转型开发的楠竹,不再是以往的原竹材料,不仅摇身变成了新型的“摇钱树”,在给竹农带来稳定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为竹乡的群众致富奔小康开辟了新路,增添了底气和新希望。
记者
王昕力
通讯员
陆景龙
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龙窖山风景名胜区,是瑶族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开发大有可为。“全竹宴”以“吃”留客,让龙窖山的村民在龙窖山旅游开发过程中迸发出创业激情,开辟了全民创业致富新路子。
我市乡村旅游的优势在于秀美生态和文化涵养,面对诸多挑战和机遇,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摒弃大拆大建的粗放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自然禀赋的美景美食点化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目前,我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设施和服务还较欠缺,亟须在多方面补课。只要各方静下心来,沉下身去,多沾泥土,多接地气,就能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参与,绿色、休闲、生态的乡村旅游就会迎来发展的春天,继而为旅游扶贫开创新的天地,推动更多贫困地区的旅游长青、农家常乐。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