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6 “健康养生月历”看过来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2016 “健康养生月历”看过来

来源:

-->

面对崭新的2016年,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在我们的陪伴下,收获由内而外的快乐和健康。知恩堂国医养生中心中医专家刘建淼表示,打好“健康保卫战”,每个月都应该有保健重点,科学养生,让身体彻底地“辞旧迎新”。

春:养肝·防病

2月(孟春)

阳气生发,适当春捂。“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后气候仍干燥,补充水分很必要。“春捂秋冻”是有一定道理的,“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春季阳气初生,适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如韭菜、香菜等;不宜食酸收之味,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

3月(仲春)

晚睡早起,食甜养肝。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这样可以使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此外,春天身体容易困乏无力,出现“春困”。此时可练习气功、太极拳或八段锦等比较柔缓的运动,可有效帮助人体升发阳气,是春季很好的运动选择。

4月(季春)

健脾扶阳,踏青养生。在中国传统的节气中,清明时节有“踏青”的惯例,这与春季养生也有关系。春季与肝脏相应,五行属木,到户外接触植物、自然景观,有心旷神怡、疏泄调达的作用,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多吃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

夏:养心·防暑

5月(孟夏)

呵护心脏,心要静养。春夏之交心阳旺盛,加之立夏以后天气逐渐炎热,人容易心火过旺、烦躁不安、好发脾气,机体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所以此时要注意呵护心脏。重视“静养”,多做安静的事情,如练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暴喜暴怒伤及心阳。宜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热食品。

6月(仲夏)

冬病夏治,注重清补。夏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节点,这一天白昼最长、阳气最盛。在暑气旺盛的仲夏,除了注重防暑,还可通过三伏天灸来达到“冬病夏治”、强壮身体的目的,特别是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人群。这一时节要晚睡早起,利于气血运行。以饮食清补为原则,食物以清热为主,化湿为辅。

7月(季夏)

防暑防晒,健脾化湿。踏入7月,夏季的高温达到巅峰,在这个月里,养生的重点在于健脾祛暑防湿。少在烈日底下暴晒、出门打伞、涂抹防晒霜等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好常备清凉油、人丹在身旁,一旦出现头晕、胸闷等轻微症状,可以有效缓解。

秋:养肺·滋阴

8月(孟秋)

雪梨银耳,滋阴润燥。入秋后,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容易出现“秋乏”。“立秋”后的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生活上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口干、咽干、鼻燥、舌燥——这是秋燥的典型症状,这些症状随着秋季的到来会慢慢出现。缓解秋燥,首先可以多食水果,如雪梨、橙子等;还宜吃蜂蜜、芝麻、百合等健脾益气的食物。

9月(仲秋)

登高锻炼,预防秋乏。“春困秋乏”,防止秋乏最好的方法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缓解困意。秋季最适宜的运动是登高、爬山,另外,如太极、八段锦、慢跑等缓慢的锻炼形式也适宜在这个季节进行。此时,还应提防风湿骨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

10月(季秋)

保养阴精,药膳润肺。“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因此要警惕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最典型的呼吸道疾病莫过于上呼吸道感染,即我们常说的“感冒”。除了保持滋阴润肺的饮食、适当的锻炼之外,随着气温下降,还要注意添衣,避免产生悲观的情绪。同时,可以适当增加润肺药膳,增强身体机能。

冬:养肾·进补

11月(孟冬)

秋收冬藏,增强体质。中医所谓的秋收冬藏,是指当气候开始变冷,身体也要慢慢地收紧阳气,避免阴气入侵影响体质。到了气候寒冷的冬季,要多储藏能量、增强体质,以应对极端天气。吃,就成为冬季养生的一大主题。同时,冬季养生对应肾脏。在中医理念中,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也是肾精盛衰的变化过程。养肾能“藏精”,养肾的关键在于进补。

12月(仲冬)

加强天灸,防病治病。中医除了在夏至开始“夏灸”,进入冬至,也可以开展“冬灸”。冬季针灸可以巩固夏季针灸的效果,进一步增强体质,更可以直接针对冬季高发的疾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复发。可多吃羊肉、牛肉、芹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苹果、桂圆等。忌生冷,如海鲜等大寒之品及冷饮。

1月(季冬)

气温低,防心脑血管急症。进入隆冬季节,由于外在环境气温的降低,人体的适应能力有限,很多慢性病容易在此时发病,特别是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到了气候寒冷的1月,养生重点是注意添衣保暖,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发病。多吃具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痰、止咳补肺功效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百合、栗子等。体质偏热、易上火的人应注意缓补,少食为好。忌一切寒凉之物,如冰激凌、生冷食品。本报记者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