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难忘平江的黄鳝面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难忘平江的

黄鳝面

来源:

-->

□何青锋

大人过节响砧板,小孩过节响脚板。这是平江北乡南江桥一带流传的一句民谣。过节,是过端午节;响砧板,就是用菜刀把鳝鱼剁成肉泥的响声;响脚板,

自然是我们这些当年等黄鳝面吃的小孩,光着脚在麻石板铺的老街上跑来跑去的声音。

每当过端午节,街上大人们总是两人一组围在木桶旁剖鳝鱼。一个人双手抓住被拍晕鳝鱼的头和尾,另一个人用剪刀在鳝鱼头的下方剪一个口子,扔在盆子里任其反复折腾,至血水完全流出为止。接着用剪刀剖开鳝鱼的肚皮,再扯下来肠肚扔在街边,任由鸡鸭们疯抢。再用洗衣服的棒槌,把从血水中捞出的鳝鱼拍扁,直至鱼刺被全部拍碎,才用菜刀乒乒乓乓地将其剁成肉泥备用。

做黄鳝面的主要佐料,大致包括薄荷、藿香、茴香、紫苏等四五味中草药。切碎添加入鳝鱼中,除了能发挥去腥、提鲜、增香的美食功效外,还具有祛湿散热、解毒透疹、疏肝解郁、驱寒养胃的药理机能。

和着血水、油盐炒个半熟的鳝鱼肉泥,放入佐料煮熟,下入面条起锅。一碗碗香气扑鼻、味美甘甜的黄鳝面,便呈现在你的眼前。

跟大人们离开故土二十年的我,有幸于上个世纪末被单位派到平江南乡的钟洞乡扶贫。当时的南乡人普遍认为北乡人剖鳝鱼太残忍,

并不流行吃鳝鱼面。加之,南乡山高路险,毒蛇众多,看到鳝鱼的山民,不由得想起蛇毒。只知道鳝鱼好吃,却很难下得了手。导致刚割完早稻的田里,一到晚上到处都是钻出土来呼吸新鲜空气的鳝鱼,而无人问津。

皮肤白净、个子高挑的年轻乡长徐教凡和几个憨厚诚实的乡干部,生怕我们这十几个岳阳来的扶贫队员,过不惯经常停电的山区生活。趁着月光带领大家,用烧红的维衣针刺在牙刷上做成的针扎,绑在木棍上去田里抓黄鳝。并指派我这个年纪最小的北乡南江桥人,去协助食堂师傅剖鳝鱼、煮面。

可能我当时做的第一锅鳝鱼,只放了紫苏一味佐料;加之,并未用棒槌将鳝鱼骨头敲碎,岳阳的队友们都反映,这个面有点嵌牙齿。其中一个说,我们还是吃鳝鱼片吧。于是,我们几个从老乡家里借来纳鞋底的锥子,把鳝鱼钉在木板上,学着岳阳菜市场的贩子,用铅笔刀开始剖鳝鱼片。看着我们放在桌上的红烧鳝鱼片,联想起蛇的乡干部们,既不敢看我们做,也不敢用筷子去吃。时至今日,他们都不会相信当年自己手上端的,吃得比我们还有味的黄鳝面,就是我们用剖完鳝鱼的头、尾巴和刺剁成的。后来我才知道黄鳝面的精髓,居然就是血和刺。并明白了一个“有时别人不要的东西,说不定才是真正的宝贝”的道理。

又过了十余年,我再次来到平江更南边的乡镇扶贫,发现北乡人爱好的黄鳝面,居然风靡了整个平江县。一些搬入新居的贫困户,竟然端上热腾腾的黄鳝面,拦住远方来的干部,不吃完不准走。有的还说,连黄鳝都不会抓,

家里连黄鳝面都不会做的人,肯定是懒人。连那些冲着幕阜山、石牛寨和几大漂流景点,来平江搞全域旅游的中外游客,居然都要潜下心来,仔细品味一下这鲜美可口的黄鳝面。只是饭店前悬挂的招牌,早已由“南江黄鳝面”,改为“平江黄鳝面”。甚至有的乡镇还连续几年举办“黄鳝面节”,搞吃黄鳝面比赛,吃得最多的还发奖金。

端午节到了,脱贫攻坚胜利后,离开平江一个多月的我,不由得又想起那碗热气腾腾的黄鳝面;更想起那些同我一起下乡吃面的人。

2021-07-11

00:00:00:0703110http://192.168.99.30:8088/pc/content/202107/11/content_7031.htmlnullcontent_7031.html11难忘平江的

黄鳝面/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