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无字家书背后的红色爱情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无字家书背后的红色爱情

来源:

-->

□陈文革

(一)

1921年夏,湖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放暑假,陈毅安和周传弟结伴回家。

周传弟说:“快到书堂山了,我们去看望一下邹老师吧!”

邹老师是陈毅安读小学时最敬佩的老师,陈毅安马上说:“好的,去邹老师家,好久没吃过师母做的饭菜了!”

邹老师家门前有一片荷塘,阵雨刚过,一弯彩虹挂在西边的天空,将荷塘映出五彩的模样。荷塘边,有一位着淡蓝色学生裙的少女正嗅着荷花的清香。

周传弟对陈毅安说:“这是我表妹李志强,她是邹师母的外甥女,在维新女子职业学校读书,比你小一岁,思想蛮新潮的。”

陈毅安望着眼前的李志强,一头齐耳的新潮短发,柳叶眉下,一双明媚的眼睛闪烁着聪慧和坚毅。陈毅安内心怦然一动。

“这是我同学陈毅安,‘甲工’的才子,湘阴人。”周传弟热情地向李志强介绍。

李志强望着眼前这位英俊的青年,陈毅安也一直盯着她的眼睛,逼得李志强刹那间羞红了脸。李志强没有想到,她与陈毅安这一次偶遇,爱的火种就深埋在两人心底。

因为岁月动荡,这对恋人聚少离多,靠着鸿雁传书,不断升温着爱情。李志强保存了1922年至1927年陈毅安寄来的54封信,这是爱人献给她的滚烫的爱,也是爱人呈现给她的比爱情更宽广的爱。

(二)

1931年3月,李志强收到一封盼望已久的信,信封上的字是陈毅安亲笔书写。她欣喜万分,急忙拆开信封,抽出了两张信纸,却是一片空白。顿时,她头脑也一片空白,失声痛哭,这是爱人寄给她的最后一封信,一封无字的家书!她想起了爱人曾对她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我哪天不在人世了,就会托人给你寄一封空白的信,你见了这封信,就不要再等我了。”

可是,毅安,你怎能这么决绝?怎能舍弃你的妻子,还有未曾谋面的儿子啊?

李志强明白,自从爱上陈毅安,也就爱上了他的理想,爱上了他的革命。

她记得,早在1922年,陈毅安就写信告诉她:“我家伯叔兄长等,为湘阴之先觉,都负有改造社会国家之责任。我虽幼稚,已受充分家庭教育矣!”湘阴神塘湾陈氏家族,自陈毅安的堂伯父陈炳焕那一辈起,精英辈出,忠烈满门,陈毅安自幼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

在长沙读书期间,有一个人对陈毅安影响很大,他就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毛泽东。“甲工”距离毛泽东住所清水塘很近,陈毅安经常去聆听毛泽东讲授共产主义道理,得到毛泽东的特别关心和培养。1924年,经毛泽东推荐,陈毅安加入共产党,从此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在陈嘉祐的帮助下,陈毅安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先后在炮科和经理科学习。

1926年10月,陈毅安毕业后分配到陈嘉祐的教导师,任第3团3营7连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他在信中向李志强表明志向:“我们中国,受了帝国主义八十余年来的侵略,事实上是不许可我们求什么高深的学问,造博士的头衔的,所以我就毅然决然,把我所学的革命技能,不顾一切的工作起来,不达到我的目的地——烈士墓不止。”在他的影响下,李志强也秘密加入共产党。

1927年夏,陈毅安随北伐部队到达武昌,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辎重队队长。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发动“4·12”政变和“7·15”政变后,陈毅安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一起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陈毅安智勇双全,是井冈山上的一员骁将。1928年,在黄洋界保卫战中,他指挥两个连击退敌人四个团,守住了井冈山大本营,毛泽东写词赞颂:“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9年,陈毅安在战斗中受伤,秘密回到家乡养伤,在长达八年、聚少离多的恋爱长跑之后,终于迎娶了心爱的姑娘。1930年6月,陈毅安又告别怀有身孕的李志强,应彭德怀之约重返战场,任红3军团第8军第1纵队司令员,在长沙战役中担任前敌总指挥。7月,陈毅安指挥红军攻下长沙后,与李志强短暂会面。战争形势险峻,他对李志强说:“如果今晚发生战斗,必定有军令要我上前线指挥作战。我要执行任务,这是革命的需要。一个共产党员应该随时准备牺牲个人,服从组织,自觉遵守党的纪律。”8月7日凌晨,陈毅安在掩护军团机关转移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5岁。

(三)

1930年长沙一别,李志强再也没有见着陈毅安。面对两张无字的空白家书,她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爱人已经牺牲,还时刻惦念着爱人可能在远方继续革命。1931年3月,她收到陈毅安的无字家书的时候,儿子刚刚出生,她多么渴望孩子和一家人“一晃就能见到光明的一天”啊!于是,她给孩子取名“陈晃明”。1937年9月22日,李志强在长沙街头忽然听到鞭炮齐鸣,到处喊着“号外”的声音,原来是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一致抗日。李志强满怀希望,第二天就寄了一封挂号信给延安八路军总指挥部,询问陈毅安的情况。二十天后,她收到彭德怀副总司令的亲笔回信:“毅安同志为革命奔走,素功卓绝,不幸在一九三〇年已阵亡……”心爱的人真的为革命牺牲了!李志强无法忍受七年来的思念和悲痛,五内俱焚,泣不成声。年幼的儿子拉着妈妈的衣角哭喊:“妈妈!妈妈!别哭!”

(四)

54封信成了李志强的全部念想和精神支柱,她精心保护着,终身没有再嫁。解放后,李志强和儿子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儿子陈晃明成长为北京理工大学卓有成就的光电工程教授。1951年,毛泽东亲笔签发了首批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陈毅安烈士的证书为第九号,由此他被称作共和国第九烈士。1958年,彭德怀为陈毅安题词:“生为人民生的伟大,死于革命死得光荣!”

1983年,李志强病逝,后人遵照她的遗愿,将她与丈夫陈毅安合葬在井冈山,他们终于可以长相厮守了。

2021-07-01

00:00:00:0660510http://192.168.99.30:8088/pc/content/202107/01/content_6605.htmlnullcontent_6605.html11无字家书背后的红色爱情/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