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曹建赓
屈原区河市镇古罗城村有个地方叫码头曹。这里汨水长流,绿树浓荫,田野葱茏,花红草青,好一幅唯美的水墨丹青画卷。这里是秀美乡村示范村,是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码头曹家族曾世代居住在古罗城,这儿的标志性地标是麻石码头。在古罗子国遗址的东南角,约一百余米处的汨罗江南岸,六十多年前有一处硕大的麻石码头,人称码头曹。
麻石码头呈扇形状,底部长约百米,面宽五十多米,拥有四十八级台阶。码头可供五十多位妇女同时浣衣洗物,码头附近的水域能停泊大小木船、渔划子、木排上百只。明清时期麻石码头在汨罗江流域名声斐然。
码头的石材是清一色的望城丁字湾的长方形麻石,码头所在地居住着香火旺盛的曹氏家族,因此被取名码头曹。码头曹的码头来历众说纷纭,找不到记载的史料佐证,其中三种说法渐渐成为了主流。
第一种说法,神话色彩浓郁。传说很久以前的有一天,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乞讨于曹氏村庄,在江边遇见一妙龄少女在浣洗衣服。老头说多日未曾吃饭,饥肠辘辘,要姑娘行行好,施舍点吃的。姑娘心生怜悯,把老头带到家,端了一碗小菜剩饭给老头。老头见状竟提出了一个无理要求,要九个菜,七碗饭。姑娘灵机一动,清炒了一盘韭菜,用红漆木碗装上一碗饭(韭音同九,漆音同七)送到老头手上。老头会心一笑,开心地吃完了饭菜,一番感激后,问姑娘有什么心愿。姑娘说,我和乡亲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本地四面环水,靠打鱼为生,南来北往的船只没有港湾停靠。我们都想有个像样的码头。老头听后点了点头,眨眼间,不见人影了。第二天早晨,距离曹氏村庄不远的地方,汨罗江的南岸,突然冒出了一个很大的崭新的麻石码头。此时,蓝天飘来几朵祥云,一个洪亮的声音回响在天空,是曹姓姑娘的善良感动了老夫,决定送曹氏家族一个麻石码头,就取名码头曹吧……
第二种说法比较靠谱。春秋时期,古罗子国在汨罗江尾闾建立了都城,成为了汨罗江流域五千公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个年代,水上运输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古罗子国都城昔日的繁荣,货物吞吐,通江达海,离不开船。因此,民间传说,古罗子国建都城前,先建立了码头,建都城的青砖、木材、石灰、石料等建筑材料,都是通过船运到码头后转运上岸的。由此说来,麻石码头有可能是春秋时期罗子国所建。
第三种说法或许更加可信。明末清初,曹宝堂在四川为官。告老还乡后,看到家乡连年遭遇洪水灾害,寝食难安。联络本族商人曹有万等人带头捐资筹款,发动乡亲投工出力加固防洪大堤。从丁字湾购买麻石修建码头。码头构造坚固,四周条石锁边,南北两端建有80厘米高的石栏石柱,间或几幅龙、虎石刻,栩栩如生。码头上还盘踞两尊石雕犀牛,是镇江宝物,1939年9月日军飞机轰炸汨罗江时,码头毫发无损。不管是神话还是传说,码头曹的麻石码头,真真实实存在,且经历过漫长的岁月。直到1958年10月,围垦屈原堤垸,修筑防洪大堤时才被拆除,码头的麻石用于建涵闸、修电排、铺桥梁。如今空有码头曹这个地名。
话说码头修建后,南来北往的商船日益增多,曹有万生意越来越红火,财富源源不断流向码头曹。水运的日益繁荣,带来地方兴旺发达,码头曹从东到西先后兴建上屋曹、中屋曹、下屋曹六大屋场,呈三个品字型排列,房子一色的青砖黛瓦,圆木柱子,麻石门坎、门框,马头墙,上下两进,中间带有天井。屋场前是一条三里长的麻石路,连通六个屋场。其规格、风格堪与张谷英村媲美。祠堂、庙宇雕梁画栋,飞檐翘壁,香火不息,当时有湘北“小南京”之称,重现了古罗城昔日三千繁华。私塾、学堂免费入学,老师悉心教诲,培养了很多人才。
著名剧作家曹宪成就是码头曹人,回忆孩提时代的故乡时,他写道:“暮色苍茫的时候,想到大屋场前面的地坪玩耍,站在门角弯里,将一条皂红的背带开裆裤换成一条青色的蒙裆裤,过一个天井,过一个堂屋,再过一个天井,再过一个堂屋……才到大屋场的地坪……夏天的夜,南风吹拂,大屋场的老老少少,都在地坪的竹铺上乘凉……有大筒拉起西湖调,木马调、十字调,我爹爹唱张官达拜寿,唱秦雪梅教子,唱小刘海在茅棚别了娘亲……我躺在奶奶的怀里(听戏),现在的戏剧情结,都是得益于爹爹的潜移默化。”可惜1966年,这儿的住民集中进入围垦区,这些房子全部被拆了。
古罗城遗址与码头曹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想,它们应该是同祖同宗,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同胞兄弟。
2021-07-26
00:00:00:0771610http://192.168.99.30:8088/pc/content/202107/26/content_7716.htmlnullcontent_7716.html11码头曹/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